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指导朗读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童年生活的精彩和欢欣,懂得珍惜,懂得热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支美妙的旋律,谱写着热爱、追求和向往;一曲动人的歌曲,传唱着理想、幸福与希望。

它伴随几代人的成长,回响在许多人的心上。

它就是著名词作家乔羽爷爷所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小诗,去感受它永恒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

双桨绿树红墙轻轻倒映幸福环绕四周凉爽洒指名读,齐读3.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4.通过读诗,大家知道了什么?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

现在,就让我们也加入他们行列,与他们一起到北海泛舟去吧。

三、问题引领,深入感受1.“我们”在什么时候荡起了双桨,从哪句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到相关语句勾画下来。

2.当你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是怎么样的心情?都会玩些什么?(学生自由说痛痛快快地玩,自由自在地欢乐,这就是尽情欢乐。

带着你们的体验和感受,好好读一读。

)四、入情入境,读中感受预设学习过程1.学习第一节“让我们荡起双桨……绿树红墙”你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能给大家说一说,这画美在哪儿吗?(随机理解“倒映”“环绕”)们置身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怎能不感到快乐。

让我们再来关注“荡起”和“推开”这两个动词,你体会到什么?“推开”本是人的动作,把小船当成人来写,感受到船儿慢慢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从“荡起”可以感受到小朋友荡舟的动作轻快,情绪欢快。

划着几条小船荡漾在碧波上,欣赏如画的美景,怎能不感到快乐?指导读书2.过渡:还有让你感受到快乐气息的语句吗?学习第二小节“红领巾迎着太阳……歌唱”抓“愉快歌唱”体会小伙伴心情愉快,这愉快的歌声把水中的鱼儿都吸引过来,鱼儿真的会望着“我们”,倾听“我们”的歌声吗?谁来读读这四句诗句,读出少先队员的高兴和愉快?预设:抓“悄悄地”,轻读我们的歌声太愉快了,太动听了,连水中的鱼儿都情不自禁放轻了动作,生怕打扰我们。

再静下心读一读这几行诗句,如果你是画家,你还会给这美丽的画卷增添什么?3.学习第三节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在想: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结合整首诗,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关爱我们的父母、老师、祖国……这首歌创作之时,我们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五周年,少先队员在新中国和共产党的光辉下健康成长,他们快乐地泛舟北海,怎能不感谢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4.细读这三节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创作中人们常常使用这样的手法使诗句读起来更有节奏和韵律美。

再次诵读,感受少先队员的欢乐和幸福五、总结全文学了此课,你有什么收获?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二)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美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三)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四)唐代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五)个别读题目逢:后鼻音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二、初读古诗(一)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三)再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1.佳节——重阳节(九月九日)2.山东——不是现在所说的山东省,而指的是华山的东面。

3.茱萸——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三、初读感悟过渡: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1.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佳节加倍登高独自异乡相逢王维大街欢聚思念头插茱萸手挽着手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2.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四、精读品析(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

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

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

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配乐范读。

2.你听出了什么?3.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5.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

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2.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

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所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写“振、意、欲、忽”等8个生字,正确认读“樾、蝉”等5个生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下面这幅国画,你能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古诗二首》生1:《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2:《和桃花》[宋] 赵希逢红雨随风散落霞,行人几误武陵家。

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