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历史第一节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历史概况:大约从公元1000年起,意大利进入了铁器时代。
早期的铁器文化以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
公元前8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
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后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又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
伊达拉里亚文明:伊达拉里亚人从公元前8世纪起来到意大利半岛,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第伯河之间的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
伊达拉里亚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7世纪起,伊达拉里亚人出现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奎尼、伏尓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
国王称作卢库摩。
后来卢库摩被季拉特(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取代。
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国家,各个城市国家各自为政。
传说伊达拉里亚人在6世纪强大,并曾入主罗马建立了塔克文王朝。
但是在公元前524年和公元前474年两次丘米战争中败于希腊人。
后来萨莫奈人又攻占了他们的重要据点卡普亚,伊达拉里亚人退出了意大利中部地区。
罗马兴起后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被全部兼并。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开始了大举的殖民活动。
希腊人在意大利最早建立的殖民地是那不勒斯湾北面的皮特库赛岛,它是由优卑亚人在公元前760年建立的。
希腊人战胜了伊达拉里亚人和入侵西西里岛城邦希墨拉的迦太基人。
但是由于希腊城邦的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被罗马所吞并。
罗马的起源和王政时代: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城的王子埃涅阿斯。
希腊人攻占了特洛伊之后,埃涅阿斯逃了出来,最后渡海到了意大利,其后代罗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城。
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前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
王政并非统一的制度,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
王政时代传说有7位王分别是:罗慕路斯、努玛、图努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小塔克文。
据说第一和第三是拉丁人,第二和第四是萨宾人,后三位是伊达拉里亚人。
前四王统治时期,罗马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
罗马的公社包括3个特里布斯,每个特里布斯分为十个库里亚。
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构,发挥顾问作用。
库里亚大会则是全体公民的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大问题。
塞尔维乌斯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调整内部关系,塞尔维乌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有(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氏族部落。
将罗马分为4个城区部落,又把罗马乡村分成15个乡村部落。
(2)对人民的财产进行普查,按照财产的多寡将人民分成五个等级。
第一等级中的富有者组成18个骑兵森都利亚。
(3)创设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
库路亚大会从此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作用。
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大会只有一个表决权。
投票顺序先是骑兵,后是五个等级依次进行。
第二节早期罗马共和国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10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终于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共和国。
公元前474年伊达拉里亚人在丘米海战中败于希腊,罗马才彻底摆脱其影响。
废除王政之后,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个执法官,后被称为执政官。
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彼此拥有否决权,执政一年。
他们主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共和初期,元老院有300人,成为了贵族势力的堡垒。
由于元老是终身任职地位显赫,这就使得执政官听从于元老院。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由于平民无权,因而在共和国建立不久罗马平民就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
通常斗争的方式是平民联合起来进行撤离运动,称平民撤离运动。
公元前494年平民因为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了第一次撤离运动。
贵族被迫妥协,容许平民每年选出两个保民官。
到了公元前474年,平民按特里布斯召集的会议获得了承认,称为平民会议(特里布斯会议),通过的议案称为平民决议。
平民为了限制贵族的职权滥用,成立了制定法律的十人团。
在公元前451年-公元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但是法律的编订成立了明确的条文,这在一定基础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
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法案:规定全体公民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增设特里布斯大会为新的公民大会。
公元前445年,根据坎努利优斯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
次年设立了军政官,初为3人后为6人,平民亦可担任。
公元前367年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图斯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三年还清;占有公地的最高限额是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要由平民担任。
公元前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禁止人身抵债,废止了债务奴隶制。
公元前287年,平民举行了最后一次撤离运动。
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法律重申了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称霍腾西阿法。
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对意大利的征服和统治政策:罗马人经过三次维爱战争,在终于在公元前396年攻陷伊达拉里亚城市维爱。
不久高卢人入侵罗马,罗马元气大伤。
后来罗马日益强大向南扩张。
通过第一次萨莫奈战争,罗马占领了坎佩尼亚重镇卡普亚。
接着,拉丁同盟城市反抗罗马,爆发拉丁战争,罗马获胜。
后又经过第二、三次萨莫奈战争,罗马控制了整个意大利中部。
后罗马向南扩张,与希腊城邦他林敦发生战争,称他林敦战争。
在贝尼温敦之战中击败他林敦国王皮洛士。
公元前272年他林敦投降罗马。
意大利被罗马统治以后,罗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进行统治。
将被征服地区分成(1)罗马公民殖民地,(2)有投票权的拉丁自治市,(3)无投票权的非拉丁自治市,(4)拉丁殖民地,(5)同盟者地区,(6)迫降地区。
通过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产生了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罗马统治。
罗马军队:罗马在长期征服意大利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组织。
塞尔维乌斯改革时期,引进了重装步兵方阵。
而且按照地域和公民财产原则建立了公民兵制。
共和初期罗马沿袭了公民兵制和重装步兵方阵,将原来的军队分成两个军团,分属两个执政官指挥。
公元前4世纪罗马进行了军事改革,史称卡米路斯改革。
卡米路斯实行了军饷制,改进了军团组织和战斗阵型。
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是军团,和平时期2个军团,战时增至4个。
军团的指挥官是6位军事保民官,他们也实行轮值制。
罗马军队作战,即使只过一夜,也要建造营地,这是和皮洛士的希腊军队学来的。
对于临阵脱逃的队伍,执行“十一抽杀律”令全体列队,按抽签法十人杀一。
政治制度:在罗马国家如遇到非常情况,元老院可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
由执政官宣布任命独裁官,独裁官拥有绝对权力,任期半年。
罗马第一次任命独裁官是公元前500年。
公元前443年设立了两位督察官,公元前366年添加了一名执法官,在公元前242年又增至两人。
保民官人数在公元前471年增至4人,到公元前449年有十人之多。
保民官由于主持平民会议,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罗马的特殊监督机构。
公元前326年开始对率领军队的执政官和执法官实行卸职留权,在共和国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监察官将卸任的高级官员选入元老院逐渐称为定制,到公元前4世纪末通过了奥维乌尼斯法,使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平民大会在共和国期间有很大权力。
第三节罗马在地中海的统治和社会后果布匿战争和对西地中海的征服:罗马的扩张引起了与另一个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两国在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146年进行了三次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引起的。
最终罗马获胜,西西里成为罗马的第一个行省。
在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东山再起,名将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
在特拉西美诺湖畔大胜罗马军队。
特拉西美诺湖之战的失败,震撼了罗马。
元老院任命费边为独裁官,费边采取拖延政策,尾随汉尼拔,牵制敌人。
但后来罗马抛弃费边的战略在公元前216年进行了坎尼会战,结果罗马大败。
后来罗马延续费边的战略,在公元前209年派斯奇比奥攻克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
在公元前204年,斯奇比奥在北非登陆,汉尼拔回师救援。
在扎玛之战中汉尼拔战败,迦太基投降,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公元前149年罗马挑起第三次布匿战争,攻陷迦太基,将其置为阿非利加行省。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设置了近西班牙和远西班牙两个行省。
至此罗马控制了西地中海。
对东地中海的征服: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马其顿和迦太基结为联盟。
结果发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没分胜负。
公元前197年弗拉弥尼乌斯统帅罗马军队和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在辛诺塞法利(狗头山)进行决战,罗马胜利,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塞疏古国王安条克三世乘机扩张,公元前192年罗马与塞疏古发生战争,罗马又胜。
公元前189年,安条克三世在马格尼西亚之战中大败于罗马,塞疏古从此一蹶不振。
腓力五世之子,百尔修进行反罗马行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
结果马其顿大败,被分为四个自治区。
公元前149年马其顿又爆发反罗马的运动,结果领导者安德里斯库斯被处死,马其顿称为罗马行省。
后来帕加马爆发阿里斯东尼克起义,起义失败后,帕加马成为了罗马的亚细亚行省。
罗马至此基本完成了对东地中海的征服。
行省制度:到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共设置了7个行省: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近西班牙、远西班牙、马其顿、阿非利加、亚细亚。
每个行省都派总督管理,起初总督由高级官员兼任,后由元老院委任卸任的执政官或执法官担任。
行省总督任期1年,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
罗马在行省中实行包税制,使得承包商和行省官员大发横财。
奴隶制的发展:长期的对外征服使得罗马有了大量的金钱和土地,也得到了大批的奴隶。
奴隶制出现繁荣,奴隶制被适用于各个领域,奴隶成为了主要的生产者。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罗马的不断扩张使得大土地所有制空前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大量使用奴隶的庄园的出先,使得小农经济被排挤,小农大量失去土地。
农民破产后大多数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者或无业游民。
他们依靠国家赈济或富人施舍过活,成为罗马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
伴随着海外扩张,罗马的海外贸易发展起来,商人暴富。
在罗马设会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的阶层即骑士。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阶级关系日益复杂。
矛盾交错,最终导致了共和国后期的激烈的社会斗争。
第四节罗马共和国的危机和覆亡西西里奴隶起义: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矛盾逐渐升级,终于酿成了西西里奴隶起义。
公元前137年在攸努斯的领导下西西里岛奴隶起义拉开帷幕,随后由奴隶克勒翁领导的奴隶也投入进来。
但是最终失败。
不久西西里第二次奴隶起义爆发,公元前104年在奴隶萨维阿斯的带领下进行起义。
很快由铁奥尼达领导下的队伍与其在特里奥卡拉城会师。
公元前101年,执政官阿克维里乌斯镇压了这次起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由于农民破产十分严重,一场由格拉古兄弟领导的土地改革在罗马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