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
2、新课教学(1)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
教师点拨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文本研读分析第一段: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
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庸道之所存判断句:1、常见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
/……,……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即”“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所以/所“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荀子·议兵》)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所1、处所。
2、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三国志》)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意动用法: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
客观)名词的意动用法:A、吾从而师之。
(《师说》)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集体诵读第一段分析第二段: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读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重点拓展: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鸿门宴》)B、否定句中(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1)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集体诵读第二段分析第三段: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术业有专攻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孔子从师—事例论证孔子曰—引用论证集体诵读第三段分析第四段: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集体诵读全文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1.第1段(1)补充注释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一、检查作业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①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②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③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二、分析课文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2)分析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背诵2.第3段(1)学生朗读。
(2)分析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