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师说》教案

人教版《师说》教案

人教版《师说》教案如何通过《师说》一文来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师说》教案_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人教版《师说》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

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

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

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

(划在课本上)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

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

例如: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

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

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

例如: 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 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 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

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

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人/非·生而·知之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然后解释词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

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

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

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

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 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

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

)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 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 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闻道在先不从师则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师道”↓“道”在即师在 (择师标准)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

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 “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

“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

“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段可分几层?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人教版《师说》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同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

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

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

(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

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

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

(“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