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导电性
二、量子自由电子理论 海森堡(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电子的运动是 不能同时测准其位置和动量的,只能用电子出现的几率 来表示电子的位置。
波粒二相性原理:自由电子的运动既可以用质量、速度、 动能来描述,又可用波长、频率来描述,自由电子的能 量必须符合量子化的不连续性。费密—荻拉克 (Fermi-Dirace)分布。 EF:费密能量,电子能级的最高能级能量。 在T=0K , E EF, F几率=1; E>EF,, f=0; T>0K, E>EF,, f<0.5. 说明:只有少数电子才能达到EF,发生迁移。量子力学电 导公式: n有效 e 2 1 t 2m n有效:真正参与导电的有效电子数; t :电子波受相邻两次散射的间隔时间。
三、淬火钢的回火
淬火后组织为 亚稳态的M体和残 余A氏体,回火时 要分解析出碳化物 为两相组织,这个 转变引起电阻率降 低。如图2-33。 P61
四、高速钢回火时的特殊碳化物析出
高速钢淬火后经过多次560 0 C 回火,产生二次硬化, 是因为除了残余A氏体转变外,还析出了大量弥散特殊碳 化物(M2C,MC),这些碳化物在一定的温度区间是稳定 0 的,若超过670 C 时,又会重新溶解,所以有必要用电阻 分析法来研究碳化物的析出情况。 如图2-34,P61。回火温度升高,相对电阻降低程度 0 小,是由于碳化物析出少的原因,在 520~560 C 回 火, 较低,碳化物量多且细小,因而对于钢的红硬性 有利。
三、电位差计法 见图2-25 P57 测量前,K接通标准一侧,调R1,使G中I为零,此 时在RN上的压降为EN,即EN=IRN。因为反接,两者抵 消。这个电流I为工作标准比电流,在K接入Ex 一侧时, I不变,调节 R Rx ,使G无电流,测得Ex:
EN Ex Rx RN
第五节
一、研究合金的时效过程 图2-27 P58。
电阻分析应用
如
如 Al-Cu 合 金 的 时 效 , 在20度自然时效时,因温 度低,Cu原子只能达到一 定的偏聚,故 略增高并 趋于不变。在225度时效时, ' 快速析出,并向 转变, 同时 相很快聚集长大, 故 开始急剧下降。
二、测定溶解度
因为固溶体的 随溶质元素量的增加呈线形增加。 如图2-30。P59 用电阻法测定溶解度:将一系列成分 不同的试样加热到略低于共晶转变温度t0保温。淬火得 到过饱和固溶体,把淬火后的一组组试样在加热到t0的 各个温度,保温长时间使达到组织平衡,然后再淬火测 各个试样的 ,做 -B%曲线,找出转变点对应的浓度, 即B为A在其中的溶解度,将各个温度下的浓度连线,得 到固溶度曲线。
接触电势差的决定因素:
(1)、电子逸出功:取决于自由电子的最高能态, 即与材质有关。逸出功越小,电子越容易跑出金属表面。
(2)、有效电子密度:即也与材质有关,密度高 者成为正电位,否则为负电位。 温度越高,自由电子可以获得更高的能量,电子越容易 逸出。
A,B金属回路的电势:
E AB
K NA (T1 T2 ) ln e NB
第四节
电阻的测量
一、单电桥法 见图2-23。 P55 当调节R1,R2,使G中无电流通过,此时VAB=VCD R1 Rx Rx 则 R2 该法因为有接触电阻,误差较大。 二、双电桥法 见图2-24。P56 不同:附加了R3,R4大电阻回路,使I1,I2很小,I3很大, 就克服了接触电阻的影响。 缺点:在较高温度下接触电阻的影响不能完全克服。
当一根金属导 线两端存在温差时, 通以电流后,则在 该段导线中产生吸 热或者放热现象。 此为Thomson效 应。 三种效应可以同时 存在于回路中。应 用最多的是 Seeback效应。
超导电性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在研究低温下水银的电阻实验中惊奇地发现,当温度在 低于4.2K附近时.水银的电阻率突然降低到仪器无法测出的极小值(小
超导体的性能
1 完全的导电性 昂尼斯等人曾进行过下列实验,如图252示。先 将超导体做成的环放入磁场中,此时T>Tc,环中 无电流,然后再将环冷却至Tc以下,使环变成超导 态,此时环中仍无电流;若突然去掉磁场,则环内 将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由于电磁感应作用的结果, 按楞次定律,该电流应沿反抗磁通变化的方向流动。 如果此环的电阻确实为零,那么这个电流就应长期 无损地流下去。事实上经过长达几年的观察,没发 现电流有任何衰减,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超导体的电 阻确实为零,是完全导电性的。同时也说明了超导 体是等电位的,即超导体内没有电场。
超导态完全抗磁性的解释:
这是由于外磁场在试样表面感应产生一个感应 电流,此电流由于所经路径电阻为零;故它所产生的附加磁场总 是与外磁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使超导体内的合成磁场为 零。由于此感应电流能将外磁场从超导体内挤出,故称抗磁感应 电流,又因其能起着屏蔽磁场的作用, 又称屏蔽电流。
超导电往的影响因素 及临界参数
三、合金化
一般固溶体:形成固溶体使畸变增加, 增加,见图2-13。 有序固溶体:使点阵规律性增强,减少了散射, 降低,如图 2-17。P49 m,n点是有序化成分点,所以可以通过电阻率的 测量来得到有序化成分点。
3、不均匀固溶体的成分反常 反常态:(1)、淬火后在某一温度区间具有反常高, 如图2-19。 P52; ( 2)、淬火后的 比退火后的 低,回火 后 反而升高 ; (3)、退火态经过冷变形后 降低,回火后 升高。 主要原因:固溶体中存在原子的偏聚区,其成分 不同。如铝合金中的G,P区。 4、 中间相 其导电性比其组元的导电性低。由于金属键部分 地为共价键或离子键所代替,减少了有效电子数。
2 完全的抗磁性
迈斯纳等人由实验分析了 超导体在外磁场中的特 性.如图入52示。先将超 导体冷却至超导态( T< Tc ).然后加磁场,发现 磁场不能进入超导体内。 若在常温下将超导体先放 入磁场内,则有磁力线穿 过超导体;然后再将超导 体冷却至Tc以下,发现磁 场从超导体内被排出,即 超导体内无磁场,磁感应 强度B为零。这一现象说明 了超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 性,又称迈斯纳效应。
超导态除了决定于温度 外,还与外磁场有关, 纵使处于T<Tc下,但如 果磁场强度超过某Hc(T) 值时,超导态便转变为 正常态(普通态)。Hc (T)称为温度为T时的 临界磁场, Hc(T)与T的关系为:
两类超导体
第一类超导:B=0,ρ=0。 第二类超导体: B≠0,ρ=0 。 第一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Hc 小,往往比7.96 X104A/m还 小;第二类超导体的Hc2可 达很高,有的高达 7.96X106A/m。零电阻的超 导电流可以在环绕磁通线周 围的超导区中流动,由于在 相当高的磁场下仍有超导电 性,仍能负载无损耗电流, 故第二类超导体在建造强磁 场电磁铁方面有重要的实际 意义。
在定向迁移过程中,因不断与正离子发生碰撞,而使电 子的迁移受阻,将其定为电阻。根据电子碰撞及自由 程的概念。得到: 2 ne L L :自由程; 2m v v:电子迁移运动速度 2m v m :电子质量; 2 L ne e:电子电荷; n:电子数量。 公式表明:单位体积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数目越多,导电 性越好。 问题:(1)、不能解释一价金属比二价金属导电 性好的原因; (2)、不能阐明电阻率与温度间的关系。
二、冷变形 点阵畸变、晶体缺陷、原子间距的改变使电子散 射增大, 增加 A P
A,p为常数, 为加工度。 回复可以降低点缺陷浓度, 降低; 再结晶可以消除点缺陷及畸变, 降低; 淬火保留了高温时的点缺陷, 增大; 静压力: P 0 (1 p) p:静压力, :电阻压力系数。 在高温下,原子间距缩小,费密能和能带结构均发 生变化,在极限压力下,可以使S,P,锗、硒、金刚 石等由半导体、绝缘体变为导体。
K:玻尔兹曼常数; e:电子电荷; NA,NB:两种金属的有效电子密度。 式中表明:热电势与温度,有效电子密度有关。
二、玻尔贴(Peltier)效应——第二热电效应
当电流通过A,B两种金属组成的接触点时,除了产生 焦耳热外,
还会在接触点产生吸热和放热反应。此为Peltier效应。
三、汤姆逊 (Thomson)效 应——第三热电 效应
材料的热电性
在金属导线组成的回路中,存在温差或者通以电流时, 会产生热与电的转换效应,成为热电性。 由于热电势是组织敏感的物理量,可以通过热电势 的变化来研究金属内部的变化。 第一节 三种热电效应 一、塞贝克(Seeback)效应—第一热电效应。 由 温 差 而 产 生 的 热 电 现 象 为 Seeback 效 应 。 若 T2 T1 ,回路出现电流,称其为热电流。该效应 实质是:两种金属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A金属 和B金属在接触处彼此发生电子的迁移,因为A,B性质 不同,故进入对方金属中的电子数量不等,使形成了 接触电势差。 除A,B材质不同外,两个接触端的温度不同时,两者的 接触电势差在回路中形成热电流。
第二章 材料的电学性能
材料的电学性能大致上包含有导电性、超导电性、 介电性、磁电性、热电性、接触电性、热释电性和压电 性、光电性等等。 材料的电阻率具有组织敏感性,所以可以通过电阻分析来 研究金属的相变。 第一节 导电性的基本量
L 改写后: R S
的倒数为电导率:
L R S
1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不发生相变时):
t 0 (1 t )
0 :0C0时的电阻率;
:电阻温度系数。
材料导电能力的分类:
导
体: 10 ~ 10 cm
6 2
半导体:
1010 ~ 1020 绝缘体:
9 01 ~
3 01
第二节 金属的导电理论
三个重要阶段:经典、量子、能带理论。 一、经典电子理论 在金属晶体中,原子失去价电子成为正离子,正离 子构成了晶体点阵,价电子成为公有化的自由电子, 或称电子气。 正离子形成的场是均匀的; 自由电子运动规律遵循经典力学气体分子运动规律; 自由电子与正离子的相互作用类似于机械碰撞。 所以:在没有外电场时,自由电子在各个方向的运动几 率相同,故不产生电流。 有外电场时,自由电子得到附加速度,发生向外电 场方向的定向迁移,从而形成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