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化精细化

科学化精细化

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与行动》概述第七条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1二、创业素养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包括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等。

创业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植、熏陶和积淀,因而,高校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将创业教育自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机制之中。

其主要途径和形式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培植学生创业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可以说,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创业教育是不完整和不健康的。

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化精细化思路指导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一与毕业生谈话二引入创业教育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培养目标。

坚持,专注逆境商数职场人士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公众演说能力人脉存折,即个人所拥有社会人际关系。

资源越丰富,能力越强,个人核心竞争力相应也将越强大。

商业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了创业者的经营方向与运作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错误,退步就是进步。

对于新创业来说,市场就是一切。

市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只要有市场,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如果没有市场,解决了其他问题也没有用。

一、必要性(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说,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工作,从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舆论影响,挫伤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随着今后高校持续的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必将持续上升。

高校将如何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关键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革新,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缓解和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12期。

4-11页而推进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数量膨胀过程中的就业难问题,改善大学生的择业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挖掘大学生创业潜力的必然选择,而且对于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加强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经验。

加强创业教育,也是我国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创业教育是一项新的事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应性的教育模式和成熟的课程体系。

4.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既然创业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实施创新举措。

我们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创业先锋班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小班授课。

课堂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创业先锋班设立之初,课题组就提出坚持小班授课,即课堂规模不超过30人。

其优点体现在:师生沟通比较顺畅、互动性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便于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的学习环境。

二是导师制。

每一个创业演习由专业教师负责这名教师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教师,要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将课堂出现的问题反馈到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之外的困惑或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

三是参与性。

传统教育虽然也强调学生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多为受动性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发言或回答问题。

与之相比,创业先锋班的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尤其是在创业演习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实践证明,提高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构建。

第三,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是提高创业效果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邀请更多的创业家来校讲课,或聘请创业家担任导师,指导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我们希望实业界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和帮助,让学生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从事创业实践,进而进入实质性的创业阶段。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创造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高校的总体而言,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外,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对创造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分支及其研究规律等知之颇少。

即使是重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有些院校甚至连创业教育的“母体”创造教育都很难开展,更谈何创业教育。

2.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1999年)至今,已有数年之久。

从目前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看,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现象。

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勿需创业教育。

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认识。

事实上,大学生边学习边创业,在创业中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闪光点”,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创业意识,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都不无裨益。

其二,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作为群体的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

这种片面的认识扼杀、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它并不苛求学生的每次创业实践都以成功作为圆满的结束,旨在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得以激发和发展,这种教育重视的是事物的过程,而并非一味是事物的结果。

其三,有人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学校领导的工作,作为研究课题则是某些专家、学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因而把自己看作“局外人”。

其四,部分师生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畏手畏脚,不敢尝试。

其五,有人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3.创业教育的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轧实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者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通常脱离学生的创业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模式上,搞统一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以一种模式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局限在校内和课堂内,还是一种较为陈旧、封闭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途径单一。

从而,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同一类型和层次的人才过剩,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造成现有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求职,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1.重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内部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造成的。

高等学校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适应能力。

首先,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制订上要贯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避免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专业基础学科范围,体现学科交叉融合。

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

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此,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

一是要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

2000年1月,教育部出台新政策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校应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途径,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时间。

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

广泛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广大青年学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紧紧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旨广泛开展如参观、访问和请优秀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活动。

三是要建立创业教育服务机构,保证资金来源,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与校外创业基地的联系、风险投资的争取和管理、对各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检查和评估等。

一方面加强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努力创造创业教育的硬件环境。

3.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尽管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提出较早,但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不过几年时间。

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更缺少对创业教育的评价。

然而,随着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变得日益重要,因为只有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提高。

评价本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评价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评价方法、制订评价标准、实施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创业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崭新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