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坚信共产主义信仰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的观点
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体现的是(B)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矛盾斗争性原理
D.矛盾同一性原理
4.在对立统一规律中,作为矛盾问题精髓的是(D)
A.内因和外因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两点论和重点论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A.质量互变规律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6.同一认定的哲学基础是(C)
A.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7.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明确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C)
A.革命性和斗争性
B.先进性和革命性
C.阶级性和先进性
D.先进性和科学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9.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是(A)
A.商品
B.价值
C.流通
D.生产
10.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1.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形成的因素是(C)
A.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B.高利贷者的借贷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大机器生产的发展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主要表现于(ABCD)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唯心主义所以在历史中长期存在是因为(AC)
A.唯心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一些真理的颗粒
B.唯心主义也是一种真理形态
c.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D.人们都需要这种理论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C)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15.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是由于我们破坏了(ABD)
A.真理的具体性
B.真理的发展性
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体系性
16.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主要表现是(ACD)
A.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B.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C.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实现其服务职能
D.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
17.资本积累的后果是(AC)
A.少数人发家多数人贫困
B.人们共享生产积累的结果
c.一些人被迫失业待岗
D.社会就业得到了充分保障
18.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BCD)
A.劳动力交换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售卖阶段
19.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评价是(ABC)
A.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B.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总体上是退步的
C.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
D.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完全走向被动
20.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BD)
A.有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辨析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对,这句话符合辩证法的运动观,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是发展的,这句话没有否定相对静止。

2.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报酬
错,是劳动力的报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简述
1.只要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就会在现场中留下蛛丝马迹
答:体现了事物发展规律性原理。

1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作为必然联系的表现:事物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引起其他生物的出现,事物发展的这个阶段不可避免的走向另一个阶段。

3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必然要引起现场中人,事,物之间以及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在现场中留下各种形式的痕迹。

2.公安工作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简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
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4.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有决定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论述
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关系原理(29-30)
1.主观能动性即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文稳
定的联系(39)
3.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普遍联系原理(34-35)
1.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之间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量变与质变的个性原理(44)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