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模拟试题一.填空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核心目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4.教师观(①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②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④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⑤由评判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⑥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
从师生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者,人生的引路人),从与课程关系上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6.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
7.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8.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课程,(实验)课程。
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主要内容是(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技术与教育)。
9.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之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10.对教师评价(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年念,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是否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化。
)11.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2.创新型课堂教学(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具体解释(自主学习,目标自我确定,方法自我选择,过程自我调控,结果自我反馈。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14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①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②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③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观察,行动,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
15.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
)二.选择;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3、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4、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5.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6.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7..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9、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
A、7 B、4 C、5 D、810.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11.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12.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3.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二、多选1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1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1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18.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5.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6.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7.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3..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
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
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