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转本)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野色 [宋]范仲淹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①意?登高醉始回。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过南旺守闸①——刘基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晓行望云山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宋】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非位。
怆恨使心伤。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简析】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上阕首句《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蕴含了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3)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阙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这首小令,篇幅短小精悍,思想深厚,笔调含蓄,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注] 山公:指晋朝的山简。
他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
在此作者以山简自况。
【简析】这首诗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初托虚显,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
(2分。
答“化虚为实”或“烘托”“衬托”等都可。
)楼台被野台层层笼罩使人想象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阳,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又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
“白鸟忽点破”一句中“点破”的妙处:白鸟飞来,将白色的轻纱戳了一个洞,随即夕阳穿出云彩,呈现出一幅原野夕照图。
用“点破”既写出颜色的对比、白鸟矫健的身姿,也反衬出野色之浓之深之厚,更为静的背景增加了几许动感,表现出诗人对野色的挚爱之情。
【点拨】首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颈联用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简析】从环境和思想感情两方面进行分析。
“抱”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 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 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表现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
(每点 1分)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 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注]①刘基(1311—1375年),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弃官还乡。
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
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
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③少昊:少昊为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点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
这首诗表达技巧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点拨】全诗描写天刚晴,拂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
杨万里的诗的最大特点是: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本首诗妙处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②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鉴赏示例】本诗描绘了雨后初晴、天色欲晓未晓时因云雾变幻呈现出来的满眼都是奇形怪状的山峰的壮观景象。
(从第一句看“时候”,从第二句看“景象”。
重视“霁”的理解。
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②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
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
(第一层指明其中的道理,第二层应表明我们的态度。
两个要点递进展开。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
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点拨】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起兴手法,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点拨】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的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点拨】开头两句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点拨】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点拨】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的思想感情。
【赏析示例】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