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形与几何教案【篇一:关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一些认识】关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一些认识一、通过实物观察与操作,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这样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有助与发展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操作兴趣,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
二、关注立体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作为《课程标准》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促进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与把握、建立和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安排了投影与视图、展开与折叠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之间转换的素材。
那么,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1、建立“空间观念”需要关注学生生活现实模型与数学模型间的联系;2、建立“空间观念”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图形;3、建立“空间观念”要加强动手操作;4、建立“空间观念”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5、建立“空间观念”要给学生创造和锻炼的机会。
三、以立体图形认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明确增加了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要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孩子时间,让你给孩子去动手操作,有了丰富的活动经验,空间观念才会在活动中建立起来,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认识才会深刻,才能积累经验,获得思想。
例如:图形的分类其实就是认识图形的核心,辨认图形的过程就渗透了分类思想。
只有将“四基”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搞好《图形与几何》这一内容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新理念,不断去摸索、尝试、创新,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篇二: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三个核心概念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在学术文献中的基本解释:所谓的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等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
表象就是一个初步感知,即一提到某个几何图形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再现出几何图形的形象,能了解其某些基本特征。
2011课标中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如何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体现空间观念培养?一、如何以“认识图形”为载体,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实际也属于“概念教学”,那么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还需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
(实际我们通常教的图形的认识,也在培养空间观念,我们今天提空间观念培养是希望更鲜明一点,更强烈一点。
)(一)充分感知,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他们对物体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
因此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感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标准》中较多地使用这样的表述,这实际上明确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式。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结合实例(生活情境)了解??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1)视觉与思维结合。
无论哪一种图形的基本认识,小学阶段都依赖实物、模型,提供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体验的机会。
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认识都是从具体物体上剥离后抽象形成的,都从具体走向抽象。
线段、射线、直线也不例外。
不过射线、直线在生活中找不到,从抽象到抽象小学生很难接受,我们老师创造出从地球射向月球的一束激光,有无穷的能量,外加没有任何阻挡,创造了所谓的“射线”实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合理想象,“直观”感知射线。
这为学生建立射线正确的表象提供方便。
(当然也有老师在课堂上利用红外线笔,进行教学的,效果是相同的,更贴近学生??)(2)语言(听觉)与思维结合。
(重视语言的描述表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练习用语言来进行概括描述,让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活动,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空间经验,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
这比观察实物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例如数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多少个面,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那么相对与射线和直线教学中,哪种语言更能显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可以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以度量??还是想象一下这束激光如果有无穷的能量,没有任何阻挡,会怎样?这条线是从哪里到哪里?)(3)操作与思维的结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老师不但要重视引导观察,而且要重视让他们变被动听讲到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亲身操作。
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当学生交流得出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剪下一半,问另一半如何放置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动手验证操作过程(图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这种例子在教学中举不胜举。
在线段、射线和直线中有没有学生操作环节?操作环节必须要结合内容展开。
在线段、射线和直线一课中建议安排一个操作环节。
在纸上画出一条射线。
想象一下学生会怎样画???这一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创造(有人认为这个没有必要,这只是一种规定,规定射线就是这样画的)然而我们希望更突出的是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帮助学生在脑中对射线的深度刻画和正确理解,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空间观念。
(二)、辨析中让认识更具深刻性,推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每一种概念的建立,都必须经过辨析,进一步抽象的过程,图形的认识也不例外。
通过辨析加强空间观念。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前面老师提供大量的素材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
那么学生是否对每一个关键词都能真正理解?是否真的对轴对称图形正确把握,能形成正确的表象?显然不是的。
案例:判断下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无限延长那么在线段、射线和直线图形认识中,请问“下列哪些图形是射线?”是否是对射线的辨析?如果是,那么还在哪里对射线又进行了实质性的辨析?(生活中去寻找射线,对于教学的难点——“无限”,小学生是很难构建的,引入时射线是建立在教师创造的具体事物上的,但现实中是没有的,如何把原先的借助的具体撤掉,形成真正的射线表象,需要一个辨析。
空间观念就在这一个个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给予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都离不开一个“想”的过程。
没有想象,就没有空间观念的形成。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必须要建立这种意识,尽可能创造机会,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与时间,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判断后,一般教学都是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我们就希望在这种环节里给予孩子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请同学们在脑中折一折,再作出选择?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变化,这就是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带来的变化,我们提倡先想象,再动手验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正方体的展开图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也充分说明这一点,在操作之前先想象,对于空间观念的培养更有效。
同样在射线和直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再引导学生想象射线是怎样的?直线又是怎样的,最后要求学生闭眼想象??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这一空间和时间,有时也隐含在题目里,如:︳︳你看到了什么图形?这里不仅呈现出了线段、直线、射线,还蕴含着关系。
二、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图形,人们往往首先关注它的大小。
一般地,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二维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三维图形的大小是体积。
图形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
(一)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渗透度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经常有老师问为什么要讲统一单位?原来的教学中学生就是直接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价值?以教材为例谈一谈:学生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教材呈现的例 1 ,并没有上来就认识厘米,而是创设了一个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测量数学书封面,有的学生用两个硬币或者两个三角形,两个曲别针进行测量。
这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出不同的物体长度。
然后例2 是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前提。
《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让学生去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把让学生体会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个环节设计好,让学生经历完整“度量单位”的从形成到产生的过程。
由此看来,关于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不仅要在长度的测量中给予关注,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中,仍要让学生去感受,测量从单位开始。
指向空间观念中的“大小”,它是基础。
2、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测量结果的感悟,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
《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不能靠机械地记忆换算公式和反复操练,而是要能够体会单位之间的实际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对单位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培养。
单位(长度,面积、体积)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例如,学生初步了解1厘米、1分米、1 米后,让学生画一画,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1分米、1 米的长度,再用尺验证一下,逐步形成单位长度的表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1分米、1 米,用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对脑中的单位长度,进行具体呈现??一系列的活动,突出对单位真正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切实培养。
对单位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测量结果、对量的大小或关系的感悟。
关于对度量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实际例子体会度量单位的大小。
例如:一个成人的身高为 175 (),应当选择 cm 而不是mm 作为单位,这是对认识长度单位地深化理解。
3、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估测或估计是《标准》突出强调的内容。
估测或估计,既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