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简介与国际外汇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是在近30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形到无形、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目前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人民币相关产品的定价中心,包括人民币拆借和债券市场。
但是这还只是形式上的。
本质上仍是以结售汇制度为基础的银行间外汇买卖市场。
外汇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外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即拥有外汇的卖者和买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交易。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出售给国家,一切外汇支出都要由国家计划安排,因而不存在外汇的买者和卖者,也就不存在外汇市场,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虽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外贸的国家垄断体制相适应的产物,也是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外汇收支数额不大的情况下保证外汇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必然要求。
而外汇市场80年开始从萌芽到逐步完善,也正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
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一、外汇调剂市场的萌芽与起步(1980-1985年)1978年12月18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大转折点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从此,推进对外开放、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入探索实施阶段,客观上为外汇市场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历史地看,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满足了当时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需要,对于整个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严格来说,外汇调剂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只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外汇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只能说是一种外汇市场的萌芽。
1985年底在深圳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其后在其它经济特区也相继设立了一些。
尽管我国的外汇调剂市场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外汇市场,但是,作为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外汇体制的突破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其开创性的意义是深远的。
后来经过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扩大,但外汇供求矛盾仍很突出。
同时,由于社会总需求膨胀,国内物价上涨较大,出口换汇成本增加。
此时,外汇调剂市场产生阶段确立的限定价格已经不能反映实际供求。
这就造成了1985年调剂市场有行无市,非法高价买卖外汇的场外交易增加。
二、外汇调剂市场框架的形成阶段(1986-1993)1986年,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主要改革为:(1)外汇调剂业务由中国银行移交给外汇管理局办理。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办理本地外汇额度和现汇的调剂业务,在北京设立了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办理中央部门之间和各省市之间的外汇额度和现汇调剂业务,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伞形结构外汇市场。
(2)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调剂外汇,扩大了调剂范围,允许地方政府的留成外汇,允许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同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汇调剂,沟通了两个市场。
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外汇进入外汇调剂市场,并从1991年12月1日起允许我国境内的中国公民以及定居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参加外汇调剂。
(3)提高了外汇调剂价格,由买卖双方自由议定,放开了外汇调剂价格,调剂价格根据外汇供求自由浮动。
(4)1992年开通了26家地方调剂中心组成的联合报价网络,建立了调剂价格及成交情况的信息网络。
这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向规范化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同以前的内部调剂相比,它运用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如公开报价、竟价成交,不仅体现了公开化、市场化的原则,大大提高了外汇调剂交易的透明度,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经济商的作用,完善了信息的传导机制,创造了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与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相对应的是我国外汇调剂成交额的逐年增加,1987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1988年增加到62.6亿美元,1992年达251.05亿美元。
四、市场化、规范化的银行间外汇市场阶段(1994-今)94年开始实行结售汇制度、1996年底经常项目可兑换市场、远期结售汇试点中资企业保留现汇,交易规模空前发展。
1、从交易载体上,1994年4月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运行,它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全国各地的分中心和调剂中心实行联网交易,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指派外汇交易中心认可的交易员进入交易中心的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外汇交易,从这个角度讲,当时我国外汇交易系统具有有形的特征,同时,由于外汇交易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易,这一点又于国际上成熟的外汇市场相似,因此,又具有无形市场的特征。
总之,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外汇交易系统,它基本上统一了以前分割的外汇市场,使全国的外汇交易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和代理交易全部纳入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保证了外汇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市场信号合理流动。
2、在市场结构上。
外汇市场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第一次确立了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一是客户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市场,二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包括外汇指定银行相互之间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这种市场结构已基本上与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相一致。
3、在市场组织形式上,实行统一的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准许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经外汇交易中心审核批准后,均可成为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会员分为自营会员和代理会员,自营会员可兼营代理业务,而代理会员只能从事代理业务。
4、在交易方式上,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实行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交易方式,交易员报价后,由计算机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外汇买入和卖出报价的顺序进行组合,然后按照最低卖出价和最高买入价的顺序撮合成交。
5、在清算方式上。
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实行本外币集中清算,本币实行二级清算,(即各分中心负责当地会员之间的清算,总中心负责各分中心的差额清算,人民币资金通过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的人民币帐户办理;外汇资金实行一级清算,即总中心负责各会员之间的清算,外汇资金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境外开立的外汇帐户办理。
)这一时期的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价,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联网运作,改变了以前各地调剂市场分割带来的人民币市场汇价不统一的局面,有利于企业的经营运作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外汇管理方面更符合国际惯例,促进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其次,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能,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外汇市场的建立使中央银行可以以普通会员的身份入场交易,以此调节市场供求,稳定汇率,从而在外汇领域基本形成了国家间接调控下的市场机制。
第三,有效保障了银行和企业结售汇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新汇制的运行。
应该说,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现有外汇市场模式从1994年至今,随着电子通讯手段快速发展,在人民银行的直接领导下,外汇交易中心对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完善措施: 引入做市商制度外资为主22家左右、做市商报价形成中间价,波动幅度进一步放宽,快速推出多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产品,委托路透进行系统开发等。
竞价交易:也称匿名交易,指做市商将各种货币对的买卖价格报入交易系统,交易系统自动选择最优的买卖报价并匿名发布,会员通过一次点击(one click)、匿名询价(RFQ)或限价订单(limit order)方式与做市商匿名交易。
询价交易:会员选择有授信关系的做市商,双边协商交易的币种、金额、价格和期限等要素进行的交易。
会员也可以和有授信关系的非做市商会员进行询价交易。
即期: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指会员以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在成交日后第二个工作日或第二个工作日以内交割的外汇对人民币的交易,包括TOM和TODAY的交易。
交易模式:竞价和询价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指交易双方以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交割的外汇对人民币的交易。
交易模式:询价掉期: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一前一后两个不同的交割日、方向相反的两次本外币交换,在前一次货币交换中,一方用外汇按照约定汇率从另一方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货币交换中,该方再用人民币按照另一约定汇率从另一方换回币种相同的等额外汇;反之亦可。
其中交割日在前的交易称为交易近端,交割日在后的交易称为交易远端。
交易模式:询价 货币掉期: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是指在约定期限内交换约定数量人民币与外币本金,同时定期交换两种货币利息的交易。
货币掉期交易中人民币参考利率:应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具有基准性质的货币市场利率,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外币参考利率由交易双方协商约定。
将发布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指引,规定具体的交易参数。
交易模式:询价外币对:逐年下降,620亿左右,主要是三个货币对,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港币、美元兑日元。
2008年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回顾一、市场概况(一)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趋势中止,对其他货币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幅波动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经历了上半年快速升值之后,下半年呈现明显的双向波动。
1-6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幅升值,从年初的7.2996快速升值至6月末的6.8591,累计升值6.4%,其中,1月份升值1.66%,是汇改以来最大的单月升幅。
7-12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速度显著放缓,双向波动特征更加突出,在6.80-6.87间反复震荡,半年累计升值仅为0.4%。
10月、11月整体上还呈现为贬值态势。
下半年126个交易日中,有56个升值日、69个贬值日(1个交易日持平),这也是汇改以来首次出现贬值日天数较多的半年。
图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人民币对非美货币中间价上半年总体较为平稳,但受国际市场影响,下半年人民币对日元、欧元和英镑中间价大幅波动,7-12月,人民币对日元贬值14.8%,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2.1%,人民币对英镑升值38.5%。
其中,人民币对英镑中间价在年底前两个交易日首度破10.0整数位。
(二)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币种和交易模式格局保持稳定2008年,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累计完成交易量同比增长72.6%,日均同比增长69.8%。
各子市场中,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是主要交易市场,同比增长81.9%。
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同比增长35.5%,其中,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同比增长39.6%,占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的96.2%。
图二: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逐月交易规模从交易币种上看,美元币种仍然是市场交易的主要货币。
占比99.5%,这一比例与上年度相同;港币币种成交折83.6亿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币种成交分别折11.4亿美元、44.7亿美元和1.5亿美元,四币种交易累计占市场的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