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刘过作品专练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刘过作品专练

刘过作品专练过西兴刘过①奔涛汹涌欲骑鲸,船去钱塘棹不停。

何日子胥鞭楚墓,伤时周顗②泣新亭。

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薰人海气腥。

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

②周顗(yǐ):晋朝名士、大臣。

西晋灭亡,周顗过江东下,每至佳日,常友于新亭饮酒,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后以“新亭对泣”指代亡国之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过”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字语意是不相同的。

B.首句写舟中所见之景,浪涌鯨跃,船披波疾行,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心境。

D.首联颈联重写景,颔联尾联侧重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尾句“眼高相对有谁青”写作者感叹知音难遇。

如果你是作者的知音,你认为刘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鉴赏古诗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

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词,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

【解答】(1)D.“……颔联尾联侧重抒情,……”理解有误。

颔联“何日子胥鞭楚墓”中,作者运用了春秋时期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以报杀父兄之仇的典故,结合注释,“伤时周顗泣新亭”运用了西晋时周顗“新亭对泣”的典故,故颔联运用典故,而非抒情;尾联“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运用典故和议论表达方式,而非抒情;故“颔联尾联侧重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D。

(2)注释①表明作者是南宋人,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

诗歌首联“奔涛汹涌欲骑鲸,船去钱塘棹不停”写舟中所见之景,浪涌鯨跃,船披波疾行,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

颔联“何日子胥鞭楚墓,伤时周顗泣新亭”的意思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像伍子胥那样掘墓鞭尸,报杀父兄之仇那样的仇恨呢?赶走入侵的金人呢?现在的我因时世不如所愿而只能像西晋时周顗那样流泪、哀伤,表达我的哀国之思”。

此联用典,以伍子胥和周顗自比,展现自己抗金之志。

颈联“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薰人海气腥”把金人比作“蚊虻、虾蟹”,此两句比喻金人入侵倏然已过,不足挂怀。

尾联“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运用了“吴下吕蒙”的典故和“青眼相看”的典故,大意是说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吴国将军吕蒙了,眼光高,谁是你的知心朋友呢?此两句慨叹感叹知音难遇。

答案:(1)D(2)刘过是一位胸怀志节,四处流浪,怀才不遇,好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的爱国词人形象。

首联紧扣题中的“过”,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颔联运用典故,以伍子胥和周顗自况,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颈联作者感慨国事、大声疾呼,抒发自己抗金抱负,表达了对国家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尾联两句慨叹感叹知音难遇,才略并未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哀怨。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唐多令刘过①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③。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侑(yòu):在筵席旁助兴。

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3.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4.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及解析】3.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

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

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

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

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

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

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

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4.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审题突破】从“新愁”上突破。

“新愁”,是本题的破题要点。

既是“新愁”,必有“旧愁”“旧恨”等,即江山依旧,“旧愁”却未减。

既有“新愁”,怎有心情过中秋,极言国运之衰;目睹“旧江山”,全是“新愁”,在新旧的鲜明对比中,忧患国事之情何等沉痛。

故从“新愁”切入,本题即被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核心句子的能力。

要求鉴赏的句子分量极重,是全诗的关键之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

所以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较广。

答题时,把句子拆分成两部分,先分析“旧江山”——江山依旧,“旧愁”未减;然后分析“浑是新愁”——国运更加衰败,“全都是新愁”;最后进行总括——“旧”和“新”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赏析】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

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

上阕写故地重游。

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

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

下阕写忧患国事。

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

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

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

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贺新郎宋·刘过弹铗西来路①。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③风月手,写不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铗,剑。

《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腮”。

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鱼吃。

②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③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又《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想雁信家山何处?”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却不知家在何处。

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更令人生出万千感慨。

D.“万里西风吹客鬓”三句写的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其中“把菱花(镜)”“自笑”表现了词人孤独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