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靖远县汽车客运中心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红线图。
2.国家及地方法规、规范:(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JGJ50-200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12068—2012(8).国家及省市有关环保、卫生、消防、防疫、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的法规及规范二、背景分析本项目位于甘肃省靖远县,本项目用地面积为34686.21m2,地块四面邻城市规划道路,交通便利,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为商业交通用地提供地域优势。
三、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靖远县。
场地内比较平坦,地块不规则多边形,建筑布局采用环抱式布置,为精品商业及交通便利提供前提,本案以客运中心为主,商业,旅馆及写字楼为辅。
工程概况:建筑面积34686.21m2,用地面积48223.17m2,占地面积10146.41m2,地上停车位215个,其中小型车辆停车位98个,大型车辆停车位117个,地下停车位50个。
地块由1#旅馆,2#、3#商业门面,4#写字楼及客运中心组成。
其中1#旅馆占地面积991.60m2,总建筑面积5946.60m2;2#商业门面占地面积1914.24m2,总建筑面积6899.65m2;3#商业门面占地面积1745.30m2,总建筑面积5129.00m2;4#写字楼占地面积1477.36m2,总建筑面积5929.80m2;客运中心占地面积4017.91m2,总建筑面积7498.16m2。
1#旅馆建筑布置为6层,一层为商业网点,二至六层为旅馆,2#、3#商业门面建筑为2层商业,2层门面组成,4#写字楼一层为维修库房,二至六层为写字楼。
四栋建筑把客运中心围绕,使得交通与商机联动为一个整体,各面满足消防车辆通行和扑救。
停车位主要以大车停于地块东北部,小车分于客运中心两次及地下停放。
本案为多层公共建筑,建筑耐火极限二级;汽车客运中心为一级客运中心。
四、设计原则1.尊重甘肃省城市总体规划;2.充分结合地形,展现典型的客运中心建筑空间格局;3.着重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4.提供实施方案与措施,为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
5.场地现状分析6.该用地内自然环境极好,视野开阔。
五、设计构思(1)总体规划建筑与景观区域总体规划上,确立“以客运中心为主;商业与写字楼直为辅,以欧式建筑风格使坡屋面及钟楼尖顶自然形成高低错落使建筑富有层次感,并融入中式四合院的理念,营造出一种环抱庄重的气氛。
整体方案立足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生态绿化作为设计主旨,追求时代精神和整体气势,力争创造出高品质的空间环境,为人们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满足人民日常购物,住宿的需求。
(2)地块本着“四合院”的设计思路1)“四合院”是以方正环抱的造型,营造出稳重端庄的视觉感受,四个功能各异的建筑有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构架,出了交通地理优势。
六、总体布局根据本项目的地形特点,进行场地总体的合理规划布置,地块间建筑布局为开放式处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乘车,购物住宿为一体的便利环境。
车行道系统在紧邻规划干道的有力条件下,合理布置人行出入口,满足消防应急要求。
景观绿化系统在“四合院”总的规划指导思想下,统一规划布置,以客运中心为主体,多角度的进行景观树阵列设计:入口广场绿化:商业街周边绿化:本方案通过三段的设计方式以达到多平台、多视角、多维度,全方位观景。
七、建筑设计“地域特征,时代特色;以人为本,力求创新;服务意识,换位思考”是项目单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地域特征,时代特色”是指在设计中,立足本案的具体条件,兼顾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精神,力争创造出既有地方性又有时代气息标志性的建筑新形象。
人本主义是一切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做到“以人为本,力求创新”,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研究人的心理和需求,精心设计,在满足人的各项需求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不断求新。
建筑设计终究要服务于业主,服务于客户。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始终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从另一种角度考虑思考问题。
本方案的功能定位决定本方案的设计应该与众不同,应该是个全新概念的建筑设计,本方案建筑外观设计上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欧式风格,重点表现建筑的体量感,强调以大块面的主色块为主形成整齐划的建筑立面形象,客运中心部分利用主体相同的设计手法,不繁琐,简洁大气,为了配合这个设计主导思想外墙面材料选用高级外墙漆与文化石组合,以暖色调为主色调,灰色为辅助色调,体现建筑的轻盈简洁明快。
写字楼及商业部分独具匠心,每房间均能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
旅馆厨房均为明厨,卫生间为明卫。
八、节能设计篇1、外填充墙采用空心砌块;外墙保温材料采用无机保温砂浆,传热系数为0.80(W2/m·k)2、居室外门窗玻璃均采用9厚中空玻璃,传热系数为2.8(W2/m·k)。
3、屋面保温材料采用泡沫混凝土。
4、选用塑钢中空玻璃,传热系数为2.8(W2/m·k),满足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外窗(包括阳台门),其传热系数的要求。
九、结构篇一、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1.本工程主要采用我国现行规范和重庆市有关规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疑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甘肃省现行有关技术规程2.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值:0.3KN/m2抗震设防烈度:8度工程地质:暂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待勘3.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乙类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计算抗震措施:提高一度为9度二、结构样式1.写字楼:框架柱及小墙肢剪力墙结构,尽可能避免房间露梁、柱(墙),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要求。
对下部需要大空间的建筑,采用钢筋混疑土框架柱结构并结合上部建筑尽量加大下部大空间建筑使用。
2.多层建筑:采用钢筋混疑土框架及异型柱框架结构。
3.楼盖结构体系:均采用现浇钢筋混疑土梁板结构体系。
三、基础形式待场地勘探后确定。
对建筑按地下室埋深与地面以上总高度之比满足1:15确定地下室埋深。
初步估计应为桩基础。
四、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1.所有单体建筑原则上相互独立以形成明确的结构单元,相连建筑设结构缝分开。
将原本体型复杂(平面不规则结构)调整为平面简单传力明确的标准结构体。
2.当单体建筑较长时,设温度缝(伸缩缝)划分结构单元。
3.对单体建筑较长的建筑,在施工时设后浇带以解决混凝土的温度伸缩问题。
五、砌体材料对建筑围护及分隔用的砌体,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可减轻结构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构件断面配筋及减少基础材料消耗,实现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六、环境结构对建筑物周围环境边坡及挡墙,由于场地高差不大(10米以内),尽量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或格构土钉、土工加筋土与自然放坡相结合,可减少环境结构的投资,格构土钉、土工加筋土和自然放坡区域可作为绿化用地,实现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十、给排水篇一、设计依据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7.《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8.国家和行业的其他现行有关标准9.甲方提供的有关资料二、设计内容建筑红线内的生活给水、热水、雨水、污水、空调冷凝水及消防给水系统。
三、生活冷水给水系统1.水源本工程水源由市政生活给水管网提供,从市政给水管网上各引入一根DN200、DN200给水管,并沿院区内道路呈环状布置。
2.用水量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130m3/d,最大时用水量为14.5m3/h。
3.生活给水系统本工程生活给水由市政水压直接供给。
4.管材生活给水主管采用PSP钢塑复合管,DN<100时,丝口连接,DN≥100mm时,卡箍连接;给水支管采用PP-R给水管,管道之间的连接采用热熔连接。
四、雨、污水系统1.排放方式本工程采用雨污分流、污废合流排放方式。
2污废水排水量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120m3/d。
经生化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3.雨水系统建筑屋面雨水由雨水斗收集,经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设计降雨历时5min,设计重现期10a;.室外场地、绿地、道路等地面雨水由雨水口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3a。
院区内雨水经室外雨水管网收集后集中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4管材室内雨水管采用UPVC排水管,一般污废水排水管采用UPVC排水管,室外排水管采用UPVC双壁波纹排水管。
十一、电气篇一、设计依据:1、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方案图。
2、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7)《住宅设计规范》GB50056-2011(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或规范》GB50067-97(9)《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11)《智能建筑设计规范》GB/T50314-2006(12)《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13)《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二、变配电系统1.应急照明、消防设备用电和生活水泵用电为二级负荷,其余用电为三级负荷。
2.负荷估算1)商业用房(含空调负荷):80~100W/m²2)住宅:套内面积小于等于60m²取4KW/户,套内面积大于60m²小于等于90m²取6KW/户。
3)车库:5W/m2;4)设备房照明插座:8~10W/m²5)动力设备:按实耗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