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1)

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1)

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吕东纲要:序言:论述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作用和局限性及本文写作缘由。

第一部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

主要论述两个问题:教学思想上实现两个转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三个新观念。

第二部分:反刍式单元教学中三类阅读教学的关系。

着重论述阅读课教学中导读、仿读、自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对反刍式单元教学的适应。

主要从心理上、成功语文教育、读书三个方面论述。

第四部分:反刍式单元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内因的诱发——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语文习惯、保持学习兴趣。

从三个方面论述诱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第五部分:反刍式单元教学中对“双基”的落实与思想教育。

从落实“双基”、思想教育两个方面论述。

反刍式单元教学法是中学语文学科整体改革实验项目,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被人视为:“深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转变的必由之路。

”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它以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为指针,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质,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可培养、造就适应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实施反刍式单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也有一定局限性,这其中有的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有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教材的条件下不够成熟所产生的。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属于后者。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反刍式单元教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提出来的,其本质就在于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题。

其方法论上的表现就在于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实施教学步骤的理论依据。

“反刍式单元教学”现实针对性,就在于一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教育观念;另一方面确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以适应个性发展的社会需要。

从教学思想上说,运用反刍式单元教学至少要有两个转变: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二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要改革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者必须率先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树立如下具体的新观念:(一)全面指导的观念。

就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都得以发展的观念。

这要求在每个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殊需要,考虑如何具体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个性和创造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统一安排、多课协调的观念。

即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统一安排总览、阅读、写说、评价、补漏五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课时、课型,尤其要恰当合理的安排好阅读教学中导读、仿读、自读的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使之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观念。

在语文课中要善于创造语文活动环境,调动学生自主性,引导他们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语文练习,并开辟社会语文教育这一广阔天地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二、反刍式单元教学中阅读教学中三类课型教学的关系反刍式单元教学的安排,体现了单元教学的特点与要求。

这就是通过第一篇讲读课文的导读,来带动其他教读课文和其他课文,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导读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训练重点与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去设计,指导学生自我学习,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仿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落实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完成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过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读,教师便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写出读书笔记,课堂上学生讨论、评价、总结,以使学生养成自读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防止:不加区分,平均用力;对仿读、自读完全放手。

在“放”与“不放”之间,须处理好“放”与“不放”以及“怎样放”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要明确教学要求,把握好单元教学的“度”。

个人认为,导读要“精读”和“精导”,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讲更要引导学生读。

讲和导都要“精”,“精”的关键在于扣紧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至于仿读和自读,一要放手让学生仿读、自读;二要加强引导、启发。

三、语文教师对反刍式单元教学的适应反刍式单元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实际上至今仍未被全面实施,除了对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缺乏全面认识和受传统教学束缚外,还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提高素质的过程。

对于教师来说,在适应过程中,首要的是增强心理上的适应能力,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应该看到,教学本身就有得有失,要尽力促使“失”向“得”方面转变。

其次,成功的语文教育,依赖于教师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力。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与锻炼,并以自身为基础来吸收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

语文教师要实现成功的语文教育,一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

高尚的人格来自语文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于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二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于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再次,读书,是凸现语文教学边缘性特征,是实现语文教师自我“充电”的最佳途径。

读书,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语文教师创造的灵感。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尤其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知识,主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一是确立优秀的人文素质观和大语文教育观;二是尽快学习使用各种进行信息资源处理与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三是用新型的学生自主的、相互协作的教育模式取代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四是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全新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

四、反刍式单元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内因的诱发——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语文习惯、保持学习兴趣采取反刍式单元教学,不能偏重于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而必须致力于对学生内因的诱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比较、写作去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首先,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这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大胆怀疑,科学探索、勇于创新:帮助解放思想、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学者型教育者;逼学生提问,教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清醒的认识和认真的态度,是养成他们良好语文习惯的前提和基础。

让学生长期地反复练习和实践,持之以恒,逐渐达到熟练并把“熟练”巩固下来,从而成为良好的语文习惯。

再次,用“情感”调动学生学好语文。

用课文作者的思想去感染学生,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理清课文脉络,剖析人物形象,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寻觅富有情感的语句、字眼,灌注情感,动之以情。

作文的文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诱发良好的写作因素,鼓起写作的热情。

第四,引导学生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

要让学生明了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

第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活动;树立文章陌生化的教学导入观念,使教师把熟悉的文章用陌生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可能产生的创造性理解,开拓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教师要运用学习迁移指导法,即“举一”以“反三”。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教师可从知识本身去发现美和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教师要以较高的审美情趣,从抽象的事理中发掘出形象的美,让学生在形象的感知中接受知识。

教师应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传授能力,精心设计出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中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启发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动态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教师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情绪、处理异常现象及自我解嘲的应变能力和承认错误的勇气。

五、反刍式单元教学中“双基”的落实和思想教育“整体性”、“系统性”无疑是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但怎样将“整体性”、“系统性”反映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来,必须结合一些具体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

所谓“具体要求”的内容是随着学年的转换、单元的更替、单元内课文的前后而变化的。

所谓“整体性”、“系统性”也必须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不同的体现。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也就是一般性(普遍性)的要求与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

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纷繁复杂、千差万别。

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对象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反映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的各自最佳接受状态中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学科中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内容(主题与题材)的丰富性,多角度地为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因此,不能因为教材是按文体组织单元、反刍式教学法又用三类课型教学,就削弱思想教育。

相反地,在语文训练中自觉而自然地渗透思想教育——最便利的条件是从比较入手,如通过比较异同,找出原因,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简介》(钟德赣)3、《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饶杰腾主编)4、《论审美情感的培养与“移情”教学法》(李盛华)——《中学语文教学》1/19945、《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谢绥东)——《中学语文教学》2/19946、《谈语文教学的“系统观”》(张运辅)——《中学语文教学》5/19947、《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四个重要环节》(吴桐祯)——《中学语文教学》8-9/19948、《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宇明)——《中学语文教学》12/19949、《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曹公成)——《中学语文教学》7/199710、《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何更生)——《中学语文教学》8/199811、《精点导析电脑示妙》(杨祥明)《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之我见》(孙春成)——《中学语文教学》9/199712、《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晓燕陈晓秋)10/199713、《教师素质与教学效率》(鞠党生)——《中学语文教学》12/199714、《关于教学观的对话》(钱梦龙)——《中学语文教学》2/199815、《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李镇西)《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徐敏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郑晓舜)——《中学语文教学》6/199816、《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易海华)——《中学语文教学》1/199917、《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优化语文教学》(韩东路)——《中学语文教学》2/199918、《根据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刘志山)——《中学语文教学》4/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