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3.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晋国作为郑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4.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⑤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今行而无信.信:诚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愿得谒之.②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③今行而.无信④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8.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辞:谦让B.度.我至军中度:估计C.沛公则置.车骑置:置办,准备D.会.其怒,不敢献会:遇上10、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为击破沛公军”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何辞为?D.公为我献之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范增数目.项王C.常以身翼.蔽沛公D.烛之武退.秦师12、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D.沛公安在?选作题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12分)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④⑤1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