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零户统管操作务实概述一、零户统管是乡镇对行政事业单位在保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帐户,收支直达,由乡镇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融会计服务和会计监督为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
二、零户统管的具体运作方式一取消:就是取消单位所有银行帐户,所有帐户余额一律划转财政专户。
凡取消帐户后又在银行开设帐户的单位,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一律视作“小金库”,对单位负责人从重处理。
两直达:一是收入直达财政专户,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和外单位划入资金由银行自动记入乡镇财政所帐户,单位向上解款由财政专户转县(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局。
二是支出从财政专户直达用款单位,不再经过单位银行帐户中转。
三集中:一是集中办理资金结算,有乡镇财政所负责单位的现金、转帐收支结算,各单位不再设会计,收支结算业务由单位报帐员集中到财政所办理;二是集中会计核算,有乡镇财政所内部选3—5人集中代理单位核算;三是集中会计档案,由乡镇零户统管办公室统一保管会计档案,便于查帐、审核、管理;四设立:一是乡镇财政所设立“总会计”,负责综合预算指标分配,调整预算;负责预算内外资金审核拨款;负责单位财务收支原始凭证的审核盖章。
二是设立乡镇财政所管理资金结算的“资金会计”负责与银行定期对帐,在单位存款余额内办理资金转帐、汇总、支取现金等结算业务;负责从总会计处领发票据;负责单位收入资金划转;负责分户核算单位存款极其变动情况,按月与单位核对存款帐目。
三是设立乡镇财政所的“统管会计”,负责办理单位会计核算业务,每月定期向政府、财政单位编报会计报表;与总会计、资金会计和单位报帐员对帐。
四是各单位设立“报帐员”,负责经手单位内部收支;负责预算外收入直达财政专户;每月定期将财务收支凭证交总会计审核,与资金会计办理收支凭证结算。
五建制:一是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年初各乡镇统一口径和标准给单位下达综合财政收支指标,强化综合财政预算约束力度。
超支或短收,经乡镇政府批准后,财政追加支出指标或自动减少支出指标,年终,财政按指标审批决算。
二是建立收支审核制度,年度综合财政指标下达后,各单位因故减少预算外收入须报乡镇政府审批;除工资、福利和特定的办公费开支按预算和经费科目列支外,所有支出必须有负责人签字,达到一定额度包乡镇领导审批。
三是建立会计凭证审核制度,所有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乡镇财政所审核后才能作帐务处理。
四是建立现金双限制度,即限额管理和限范围管理。
1000元以内的开支使用现金结算;1000元以上的资金严禁现金开支;严禁坐收坐支现金和超范围使用现金。
五是建立“四定”票据管理制度,即定相互牵制的管理人员、定控制制度、定数量(按单位业务的大小提供票据)、定缴销审核期限。
零户统管参考模式及演示练习数据一、参考模式:1.预算资金纳入资金会计管辖范围(财政预算及预算外),资金会计是零户统管的核心;2.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简称总会计)核算对象为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内资金)的再分配运动;3.设立统管会计,负责核算所管基层单位的业务活动,可以设立一个统计,也可以设立若干个。
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分配统管会计的人数;4.各基层单位取消会计和出纳,取而代之的是报帐员;5.各基层单位取消银行户头;6.设立零户统管办公室(简称零办),资金会计、总会计、统管会计在零办办公,零办相当于各基层单位的“内部”银行,各单位要存放和运用资金,必须同时通过“内部”银行(零办)和银行;7.各基层单位在“内部”银行设立过渡性分户头。
二、演示练习数据会计准备事项1.总会计会计科目设置(1)资产类101 国库存款102 其他财政存款121 预拨经费(设单位往来辅助核算)(2)负债类212 与上级往来(3)净资产类301 预算结余305 基金预算结余(4)收入类401 一般预算收入405 基金预算收入(5)501 一般预算支出502 基金预算支出2.资金会计会计科目设置()资产类103 银行存款()负债类202 单位存款(下设各单位明细,如:计生办、文化站等)3.统管会计会计科目设置(一)统管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1)资产类101 现金102 银行存款103 其他应收款(2)负债类201 其他应付款208 应缴预算款209 应缴财政专户款(3)净资产类301 事业基金(4)收入类401 财政补助收入402 事业收入403 上级补助收入404 拨入专款(5)支出类501 事业支出502 拨出经费(二)统管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政府)()资产类101 现金102 银行存款()负债类201 应缴预算款202应缴财政专户款()净资产类301 结余()收入类401 拨入经费402 预算外资金收入403 上级补助收入()支出类501 经费支出(下设明细科目)502 拨出经费503 上缴上级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是上级单位和部门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一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算报表信息失真,因此,分析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寻找正确有效的治理对策,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现状1、平衡预算的要求导致信息失真。
各级财政部门要求预算单位必须量入为出,所有支出项目均有相对应的资金来源,做到决算平衡。
而当实际支出大于收入时,预算单位一是对当年形成的支出年终不予结账,转接到下一会计年度,将支出项目采取隐瞒超支、延期结算支出等的办法处理;二是采取虚增应收、暂付往来,同时虚增收入的办法人为平衡收支。
财政部门下发的《收入支出决算表》(财决02表)是全口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全部收入、支出和结余的一张重要报表,其年末结余=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年末结余金额的大小、正负取决于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的大小,因此有可能为正、等于零或者为负。
决算报表编报说明硬性规定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不切合实际。
2、支出项目按标准定额填报导致信息失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填报《行政事业类支出决算表》(财决04表)、《行政事业类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财决05表)时,为了达到有关部门规范标准,预算单位对部分公用支出项目实际发生额不管是多少,一律按照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填报。
以县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例,交通费按照单位车辆编制数以每辆3-5万元计算填报;招待费按各级纪委监察部门文件下达的接待费指标填报;办公费按人平1000-2000元标准填报。
这样根本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情况。
3、转嫁支出到关联单位导致信息失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的检查,压缩有关项目支出,将本单位发生的公用支出发票直接转嫁到不实行部门预决算的二级单位或者能够自己控制的企业单位。
有一家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为了避开检查、减少麻烦,利用职权,一次性到三家企业和事业单位报销交通费、接待费10多万元。
4、账实、账表不一致导致信息失真。
对单位的所有收支进行全面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须知它是编制报表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单位决算数字准确,内容完整以及保证国家资金及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贯彻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的重要手段。
账实、账表不一致主要反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上没有规范。
一是往来款项账实不符。
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虚增收入形成的暂付往来款项实际上没有对应单位,而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为避免财政部门的调节,将应列收入的资金挂在暂存往来款项账户上。
二是财产物资账实不符。
对上级主管单位无偿划拨的财产物资因没有票据,一些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年终单位没有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理盘点,查明盘盈盘亏原因,调整账务。
三是收入账表不符。
行政事业单位填制决算报表时,对其他收入、事业收入等要以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
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账务处理和计算的口径不一致,单位的收入项目和金额有可能与财政部门的不一致,因而造成决算账表不符。
二、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结果。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人员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也兼职从事会计工作;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年龄偏大,近两年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改革频繁,会计知识更新没有跟上。
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后,帐务处理也可能不一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如我县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分单位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进行年终清算后,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尚有余额。
因此,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发生会计数据脱离实际,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2、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
我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但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这使得单位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
同时,已形成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前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导致制度法规严重滞后于会计事项新问题的出现。
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可能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负责人领导财务部门的活动应当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务活动本身。
管理层应当赋予财务负责人参与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其关注管理的更大、更广范畴,局限财务负责人的关注领域和知悉范围,会削弱、制约单位的管理能力。
目前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尚处于从属的理财地位,会计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不具备会计职能所应有的独立地位,会计监督相对乏力。
会计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服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单位受人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具体表现在: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
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单位负责人搞“一言堂”。
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
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
某县一家事业单位的出纳一人掌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将公款分期转出80万元后畏罪潜逃,完全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