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地理必修3《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3《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3《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学案.5、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总序号:9 编写人:吕仁军日期:10.29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和工业化二者的关系,了解国际通用标准的工业化结构指标。

2、结合现状和教材相关图表,分析该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课前预习】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的衡量指标
(1) 的比重降到15%以下。

(2) 的比重降到20%以下。

(3) 的比重超过60%。

2.的工业化水平:从指标看,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从和城镇人口指标看,的工业化还没有实现。

3.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集中
农村地域向转化
城市文明向地区扩散
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
城市化于工业化
相互,相互推动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1)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

(3)城市化发展不尽合理
①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②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改善。

③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调整加大城市的和辐射力。

(2)“”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

(3)以工业发展促进。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和政策保证,有了稳固的基础。

【课堂笔记】
【重难点突破】
考点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有不同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云南德宏模式等,现列表对比如下:
【梯度评价】
A 级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l ~3题。

1.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 A .① B .② C.③ D.④
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 A .① B .② C.③ D.④
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

“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

据此完成4~6题。

4.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坦 ③处在季风气候区 ④海运便利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下列关于目前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②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国南方地区
③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
①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地区
②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
③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
④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通压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高达48%。

但苏南、苏北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

据此回答7~8题。

7.苏南、苏北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矿产资源的差异
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交通方式的差异
8.下列关于实现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C.苏中地区要搞好沿江地区开发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灌进内陆地区之后,河水盐度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2006年初,成潮经常影响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据此回答9~10题。

9.成潮容易发生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珠江和长江流域降水比较少,河流水位较低
B.地球、太阳、月球排成一条直线,出现天文大潮
C.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D.地势低平,处于河海交界地带,冬季流域内降水较少时海水容易倒灌
10.为减轻咸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加强灾害预报,建立预警机制
B.加强节水的强制措施
C.上游水库放水,加大河流径流量,达到压咸补淡的目的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防止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升高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

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这有利于解决因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城市。

据此回答ll~13题。

1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2.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13.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一大酸雨中心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14.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 381万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稳步推进。

读下图,并结合上述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个方面简要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15.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

(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
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以和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为核心,地跨三省市,龙头城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16.下图分别为南部某城镇工业产值构成图和外来劳动力在各部门中的比重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该镇的支柱性产业及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2)试分析该镇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3)该镇的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应重点发展哪些产业部门?原因是什么?
(4)近年来,苏南地区的电子装配企业逐渐向苏北和皖中地区转移。

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和皖中地区发展电子装配业有何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