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
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
预算编制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包括预算编制范围、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的规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
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规划和确定、政府债务管理等。
它的目的是确保预算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相匹配,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执行制度是指预算经过批准后,各部门按照预算数开展财政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它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资金管理和支出审批等环节。
预算执行制度的核心是预算控制,即通过控制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规模、执行方式等,以确保财政活动与预算计划相一致。
预
算调整是指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的预算额度、项
目和结构的调整。
预算监督制度是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
安排。
它包括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
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追究。
预算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审计制度和财政
监察制度。
审计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
改进意见,确保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财政监察制度通过监察
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纪律问题。
绩效管理制度是指将绩效考核与财政预算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
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动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
提高。
它包括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绩效管理制度
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
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制度环节的规定和实施,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其中,预算编制制度是核心
环节,通过预算的编制,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
项目,提高了财政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预算执行制度则保证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性,避免资金流失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预算监督制度则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防止财政资源被挪用和滥用。
绩效管理制度则通过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激励,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总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强化财政监督和约束,促进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