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科学 泪器病

眼科学 泪器病


慢性泪囊炎:泪液潴留,泪囊扩张,压之 有粘液自泪点流出 。
6. 治 疗: 药物治疗 泪囊摘除术 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 冲洗泪道 泪道扩探术
⑴ 药物治疗:局部滴用各种抗生素眼液,每日 3~4次,滴药前挤压排空泪囊内分泌物,药 液才能被吸人泪囊;
全身用抗生素,经一段时间的治疗,脓 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潴留, 这只能作为手术前的准备。
㈠急性泪腺炎:
泪腺受眶上缘严密保护,不易受结膜囊上行 感染,所以 急性泪腺炎不常见。约占眼科 病人的万分之一。
急性泪腺炎多数为单侧发病。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急性泪腺炎、继发性泪 腺炎。
按部位分为睑部泪腺和眶部泪腺。
2.继发性泪腺炎局部来源:
穿通外伤、烧伤,常引起化脓或坏死; 面部丹毒、睑板腺或结膜的葡萄球菌感 染、麦粒肿、眶蜂窝组织炎等都可以直 接扩散至泪腺。
无泪道阻塞,泪道冲洗通畅。 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 泪液排出障碍,出现泪溢。 治疗:可试用硫酸锌及肾上腺素溶液点眼以收缩泪 囊粘膜。 2.器质性泪溢:泪道阻塞或狭窄都属器质性泪溢。
㈤ 泪道阻塞/狭窄的常用检查方法 染料试验 泪道冲洗术 泪道探通术 X 线碘油造影
1.染料试验:双眼结膜囊内滴入1滴2%荧光素 钠溶液,5min后观察和比较双眼泪膜中荧光 素消退情况,如一眼荧光素保留较多,表明 该眼可能有相对性泪道阻塞。
泪囊炎常继发于邻近组织如结膜、鼻腔 和鼻副窦的炎症,或一些特殊感染如结核或 梅毒等。
原发于泪道系统者,原因不清楚。
4.影响因素
⑴ 解剖因素 骨鼻泪管狭窄。 发育时期鼻泪管管道化不全或粘膜皱折形成。 ⑵ 附近组织疾病 下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鼻腔的炎症、萎缩
性鼻炎、副鼻窦炎等。
4.影响因素 ⑶ 全身性感染
同时鼻内滴用抗生素和麻黄素液,对于膜性 阻塞或纤维蛋白性阻塞,可望获效。
探通2~3次无效者,应考手术治源自。⑷ 泪囊摘除术:在泪囊结核、泪囊肿瘤疑为恶性者或严重 角膜溃疡、急性青光眼、眼球外伤等急需 进行内眼手术时,仍有作泪囊摘除术的必 要。
泪囊摘除术后,不再有脓液排入结膜囊, 刺激减少,流泪症状大为减轻,病人经过 数周可习惯,故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手 术。
⑵ 冲洗泪道:
为了彻底清除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加 强药物疗效,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泪囊,脓 液冲洗干净后,再注入0.3~0.5ml抗生素液。
采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溶纤维 素混合液冲洗,其作用可以抗感染、抗炎、 软化粘连,对于早期尚无固定性瘢痕的阻塞 可以有较好的疗效。
⑶ 泪道扩探术:
经过上述治疗,冲洗无脓性分泌物后,可试 行扩探术。
泪液的排出
很少量的泪液通过蒸发消失,大部分泪 液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通过 泪道排出:眼睑闭合时,泪小点封闭,眼轮 匝肌收缩,挤压泪小管和泪囊,迫使泪囊中 的泪液通过鼻泪管排人鼻腔。睁开眼睑时, 眼轮匝肌松弛,泪小管和泪囊因自身弹性扩 张,腔内形成负压,泪湖的泪液通过泪小点 被吸人泪小管和泪囊。
病变多为双侧性,而肿瘤为单侧,这是重 要的鉴别点。
临床表现:
泪腺肿大、一般无疼痛,可伴有上睑下垂。
在外上眶缘下可触及较硬的包块,但多有压 痛,眼球可向内下偏位,向上、外看时可有 复视,但眼球突出少见。
针对病因治疗。
第三节 泪液排出系统疾病
一、泪道阻塞或狭窄 泪溢
二、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
4.鼻泪管狭窄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二、泪囊炎
㈠ 概 述:泪囊炎一般表现为慢性和急性两种, 以慢性最常见。
1.发病年龄:
除新生儿泪囊炎由于特殊发育异常引起 外,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老年多于儿童 和青年,50岁发病率最高。
2.性别倾向:
对新生儿无差异。
成人泪囊炎则女性较多,占75%~80%。
3.病因
临床表现:
患眼充血、流泪,有脓性分泌物,泪囊区局 部皮肤红肿、坚硬,疼痛、压痛明显,炎症 可扩展到眼睑、鼻根和面额部,甚至可引起 眶蜂窝织炎,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 身不适。
数日后红肿局限,出现脓点,脓肿可穿破皮 肤,脓液排出,炎症减轻,但有时可形成泪 囊瘘管,时愈时发,或长期不愈。
左眼急性泪囊炎,部上下睑 及颞侧颧皮肤均有充血水肿。
⑸泪囊鼻腔吻合术:
是较理想的手术,可恢复泪道的通畅。
术前,应作泪道冲洗,以了解泪道情况;并 须检查鼻腔是否适宜这一手术。
手术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
距内眦的内上各 3毫米处开始, 向下而弯向外切 开皮肤,切口长 15~20毫米。
分离皮下组织及眼 轮匝肌,露出内 呲韧带。
剪断部分韧带,沿 前泪嵴,分离泪 囊。
3.对于成人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多不能起 到根治效果。
4.X 线碘油造影 用以显示泪囊大小及阻塞部位。
㈥器质性泪溢的治疗
1.泪小点狭窄、闭塞或缺如可用泪小点扩张器 扩张或探通。
2.睑外翻泪小点位置异常:
⑴ 在泪小点下方切除一水平椭圆形结膜及结 膜下结缔组织,以矫正睑外翻,使泪小点复 位。
⑵有眼睑松弛,可作眼睑水平缩短术。
第二节 泪液分泌系统疾病 泪腺炎症:
急性泪腺炎、慢性泪腺炎。 泪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泪腺囊样腺癌。
1.原发性急性泪腺炎: 多发生在儿童 和青年。 常为单侧,累及睑部泪腺。 症状较轻,炎症消退快。 感染可能由结膜囊经腺管侵入,或为血源
性,有的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有时成流行性,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用锤子和凿子或牙 科电钻将泪骨的下前 部凿穿,并把开口扩 大至10~12毫米。凿 时必须小心,勿损伤 鼻粘膜。
切开鼻粘膜和泪囊 内侧壁
用细丝线缝合,如 此泪囊就直接开口 在鼻腔的中鼻道, 泪液由此排出。
泪囊鼻腔吻合术示意图 左,术前;右术后;箭头示 泪液流动方向或阻塞部位
1.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 部,表明泪道通畅;
2.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 管阻塞;
3.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液体由上泪 小点返流,为泪总管阻塞;
4.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 分流人鼻腔,为鼻泪管狭窄;
5.冲洗液自上泪小点返流,同时有粘液 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 泪囊炎。
如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白喉、结核 等,可能是通过血源性传播。 ⑷ 泪液分泌过多和泪液的滞留 ⑸ 异物
泪囊炎
㈢急性泪囊炎(acute dacryocystitis) 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 入细菌毒力强大 或机体抵抗降低有关,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
新生儿泪囊炎则以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 多见。
第五章 泪器病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慢性泪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泪囊炎对眼球潜在性损害,熟悉急性泪 囊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泪道阻塞或狭窄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 疗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慢性泪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泪囊炎对眼球潜在性损害,熟悉急性泪囊炎 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泪道阻塞或狭窄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 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⑶电烙术:电烙泪小点下方结膜,借助瘢痕 收缩使泪小点复位。
器质性泪溢的治疗
3.泪小管阻塞:
⑴ 泪道硅胶管留置治疗。
⑵激光治疗:通过探针引导导光纤维至阻塞 部位,利用脉冲YAG激光的气化效应打通阻 塞物,术后配合插管或置线,提高疗效。
⑶泪液旁流术,用人工制造的小管或自身静 脉连接泪湖与泪囊,将泪液直接从泪湖引流 到泪囊或鼻腔。
一、泪道狭窄或阻塞
㈠泪溢的病因
眼睑及泪小点位置异常。 泪小点异常,包括泪小点狭窄、闭塞或 缺如,泪液不能进入泪道。 泪小点至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 其他原因,如鼻阻塞等。
㈡临床表现 美容缺陷。
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 下睑和面颊部湿疹性皮炎。
患者不断揩拭眼泪,可致下睑外翻,加 重泪溢症状。
选适当粗细的探垂 直插入1~2毫米。
转向水平方向向鼻侧进针。 至触及骨壁。
当触及骨壁时,稍向后退以针头为支点迅 即将探针竖起向下插,徐徐进针到鼻泪 管,探查阻塞情况和部位。
泪道探通术的意义
1.诊断性泪道探通有助于证实泪道(泪小点、 泪小管、泪囊)阻塞的部位。
2.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
3.泪道探通术的方法:
1)泪点麻醉。
2)泪点扩张器扩大泪点口。
3)选适当粗细的探针,先垂直插入1~2毫米然后转向 水平方向向鼻侧进针,当触及骨壁时,稍向后退以 针头为支点迅即将探针竖起向下插,徐徐进针到鼻 泪管,以探查阻塞情况和部位。
4)操作力戒粗暴,以防造成假道。
泪道探通术图解
泪点扩张器扩大泪点口。
左眼新生儿急性泪囊炎
治疗:
早期局部热敷,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
如炎症未能控制,脓肿形成,则应切开排脓,放置 橡皮引流条,待伤口愈合。
炎症完全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以免导致感染扩 散。
㈡慢性泪囊炎
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病,因鼻泪管狭窄 或阻塞,致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 菌感染引起。
㈢ 婴儿泪溢
1.泪液排出部在胚胎发育中逐渐形成,其中鼻泪 管形成最迟,常常到出生时鼻泪管下端仍有一 粘膜皱囊(Hasn印瓣)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 开口,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内可自行开通。
2.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完全,没有完成“管道化”, 或围有膜状物阻塞是婴儿泪溢的主要原因,可 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 粘液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
三、泪器病
1.泪液排出受阻,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 之外称为泪溢。 2.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 出眼睑外出现流泪。 3.泪液基础分泌不足,引起眼表疾病。 4.泪液分泌系统疾病:主要为炎症及肿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