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一、 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2、教学指导思想:
一、 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两全”,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大量的图片,
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一个思想: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2)、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是产生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历史中的,两种美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美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美术技法,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二、说教法: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在这个课件中,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我运用的教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音乐陶冶教学法„„ 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在所有教法中,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是我探索的特色教法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欣赏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个小范围,要在欣赏美术的同时,穿插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交给学生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质疑法、学科渗透互助法、练习法、观察描述法、导学式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我是这
样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的: 一)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时间约为5分钟)
知识回顾本册二单元第三、四、五课中关于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区别于西画的主要特点,接着展示20世纪以来的多幅中国画作品,提出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与传统绘画相比有何不同? 引出课题—板书:《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二) 、讲授新课(时间约为30分钟) 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
A、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
B、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1、写实改造中国画——中西融合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家,提出“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主张引进西方绘画观念与方法,使其与中国民族传统相“融合”或“协调”,以振兴中国绘画。 代表画家: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 A、徐悲鸿:
(1)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2)《泰戈尔像》与黄慎人物画比较,学生讨论并回答两者的异同 黄慎人物画:写意,运用线条塑造形象,强调了用笔的书法式表现和韵律感 《泰戈尔像》:写实,中国画笔墨与西方解剖、明暗相结合,注重对形象特征的刻画。 (3)欣赏《愚公移山》 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4)《群马图》与古代绘画比较 B、蒋兆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苦难的艺术家 其代表作品《流民图》:高2米、长12米,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 C、林风眠:受印象主义影响,提倡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将墨与色大胆结合,“弃写求画”。 (1)代表作品《山村》与董其昌作品比较,讲述林风眠作品的特点 (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
折带皴、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
2、继承传统又秉承时代新精神的画家——借古开今
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成为“借古开今”的开拓者。
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 A、齐白石、黄宾虹简介
B、齐白石作品欣赏:绘画强调“似与不似”之间。
C、黄宾虹作品欣赏:以“黑、密、厚、重”的用笔为特点。
D、李可染作品欣赏:把光线引入画面,形成了“境深象实”山水艺术图式, 具有新鲜、浓郁的时代气息。
E、潘天寿作品欣赏:以构图险峻而著称,擅长以生活中常见花草入画,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新生代画家作品欣赏讲解 三)、课堂练习(时间约为5分钟) 动手创作:
听一段乐曲,感受旋律,自己创作一幅现代派的绘画
要求: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托,运用变形、夸张等现代派手段,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内容要新颖,大胆创新,并能向大家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利用表格回顾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历史背景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2、中西融合
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为代表 “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 融合性绘画——振兴中国绘画 3、借古开今 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 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 4、 小结 利用表格回顾本课知识 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课型 欣赏课 所属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还有一部分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虽然也反对摹古泥古,但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他们的贡献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艺术高峰。
本课从两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中分析传统国画变革的特点,进而引发了新中国国画艺术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使中国画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之林。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传统国画应该有所认识,加上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学习,对中国传统绘画以及传统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也有所了解,但对于将两种艺术形式用一种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可能就有点分辨不清了,所以如何让学生辨别中西绘画的结合点及产生的新的艺术样式就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
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这样的:既然这节课是阐述中国画创新与传承,就势必画涉及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所以复习第二单元的中西美术比较是很必要的。接下来就是针对中国画变革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因素展开教学,然后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两个艺术类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其各自的特点,紧接着再根据所学内容对中国画的创新与传承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最后总结提升创新与继承将引领中国画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新中国画与传统文人画的对比入手,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的变革特点,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现象。通过山石皴法的临摹感受笔墨,理解中国画变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笔墨实践感受领悟变革的原因、通过教师分析学会思考讨论创新的特点,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提升对艺术文化大融合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世界多元艺术文化,培养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教学知识点及重难点 教学知识点:一、中国画变革的原因
二、“中西融合”型画家
三、“借古开今”型画家
四、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中国画
五、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重点: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辩证的看待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不能一味西化,也不能
摹古不前,中西方的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笔墨是中华艺术的瑰宝,但是“笔墨当随时代”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艺术前行的魅力所在。
教学工具 教材、笔墨纸砚、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一、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
1、 教师:“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我们大家来回顾一下第二单元的中学美术比较”
注:如果学生回答得好就表扬鼓励一番,如果学生明显的忘记了,就提醒他们无论学什么都要温故而知新。 小结:传统的中国画走的是主观倾向的道路,西方古典绘画走的客观倾向的道路,这就是中西方最大的区别。
2、 教师:“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通过中西方美术的比较,结合时代的变迁,中西方的艺术在相互交融中对对方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于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也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遵循着时代发展的规律由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们进行着积极而明显的变革与创新,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关于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播放课件
3、 展示本课知识点
4、 笔墨小尝试(临摹山石的皴法) 注:由于接触国画的学生很少,所以在没有实际观察和自己对其有任何情感的基础上纯粹临摹,相信不会出很好的临摹作品,但是也不排除有国画基础和有天赋的同学也许会临出好的山石。 教师:“如果脱离客观实际,没有画者自
身情感溶于画面,再高的笔墨技巧也很难打动观众。”
学生针对课件上的提示回答相关内容。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本课学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笔墨纸砚进行山石
温故而知新,相当于本节课的引子。
通过中西美术对比,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中国画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有了理论依据。
除了强调笔墨技巧和墨色变
化,还要注重实际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注入,这样作品
才会有感染力。
皴法的临摹练习。
初步感知
二、分析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原因。 教师:“既然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因应该主客观相互结合。那么20世纪的中国画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一)、中国画变革与创新的原因。 1、 首先旧文人画家因袭守旧,墨守水墨
的程式举步不前使中国画的创作步入僵局。 2、 “五四运动”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
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大旗,对美术的变革也势在必行。
3、 在这场美术变革中,出现融合型画家
主张“用写实改造中国画”
而另一些画家则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有价值的创新。 (二)“中西融合型画家”与“借古开今型画家”的介绍。 1、“融合型”画家
(1)徐悲鸿: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
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愚公移山》等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奔马》《八骏图》 (2)李可染:他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牛》 (3)林风眠:他将西方的艺术风格结合中国民间美术的装饰趣味有机结合,以方形构图样式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