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危害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胃肠炎,一般恢复较快,少数病人可发展至脱水、休克。
在我国的流行状况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常见于沿海地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便利,目前我国内陆省份各大城市也较常见,发病高峰期是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9月。
最常见的污染食品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的污染食品是海产品,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如生蚝、墨鱼、八爪鱼)和贝壳类动物(如龙虾、虾、蟹);除了海产品外,其他食物(如烧肉、卤肉和凉拌菜)也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这主要是因为交叉污染所致。
我国不少地区还发现淡水鱼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最常见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发生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旅游景点,高发于接待旅行团团餐的大排档。
典型症状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平均潜伏期为15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4天。
国内报告9~20小时者占81%,10小时内者占70%。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是急性胃肠炎,如呕吐、腹痛、腹泻等。
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腹泻多呈水样便。
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少数病人发展至脱水、休克。
是否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暴发多以青壮年为主。
经常暴露于少量细菌者,感染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如渔民大多有生食或半生食某些海产品的习惯,暴露机会甚多,但发生食物中毒者并不多,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
但内陆人员到沿海地区时,饮食稍有不慎,屡见发生病情较重的食物中毒。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