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措施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中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政治民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某种意义上我国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借鉴与运用只是一种制度模仿与移植,更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理念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前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生态环境,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遇到一系列的阻碍与困难甚至出现制度变异,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与内涵上对其重新审视以进一步推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国家政治制度也有着绝对的区别,公务员制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色彩。
为了适应我国日益完善的国家制度,公务员制度也因此要根据当今的社会性质进行适当的调整。
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进行议论:
一、公务员考选制度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和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标志, 也是从源头上把好公务员素质关、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重要工作。
但是目前,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的环境以及考试体系本身, 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有:
1. 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够;
2.选拔方式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还有待提高;
3. 考录过程中实践执行不到位, 影响了考试录用的效度。
为完善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应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法律体系, 实现考录工作的法制化,建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提高选拔程序的透明度,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意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提高面试考官的素质水平, 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考官队伍,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平性。
二、实行政府雇员制
政府雇员是政府机关根据政府工作的特殊性或临时性需要, 以契约的形式从社会上招聘的具有金融、法律、信息、外语、高新技术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政府雇员不占用行政编制, 不具有行政职务, 不行使行政权力。
政府雇员制是对目前公务员制度的补充, 但又独立于公务员制度, 两者是不同的两个人事管理体系,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政府雇员制的实施将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公务员制度改革裨益甚多。
首先其是公务员制度的有益补充,且有助于淡化行政人员的官本位意识,还有就是有助于完善政务活动中的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三、公务员管理“准市场化”机制建设
公务员管理打破“青一色”的国家调控机制,初步建立起“准市场”的竞争机制所谓“政治市场”的公共选择场,其本质精神之一就是竞争。
我国《公务员法》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精神之一也正是竞争,批判性地导入“政治市场”概念,加大公务员管理“准市场化”机制建设力度,能增强机制活力。
在坚持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时,也要注意克服其局限性。
如个体主义与
整体主义其实都是各偏一隅的非完美方法工具,在公务员管理中,个体分析方法与整体分析方法应当是互补的;既不能过分夸大经济人理性的自律作用而忽视法规约束,也不能片面倚重“严刑峻法”而舍弃党的生命线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我国公务员管理中批判性引进公共选择理论有关“政治市场”的概念和竞争机制,又要坚决抵制把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政府变成庸俗的利益竞技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
如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才能在广吸理论“养分”并深赖“本土根基”的基础上获得持久发展。
四、公务员制度中的程序建设
任何一项价值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保障机制。
公务员制度的程序价值能否得到真正实现, 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依靠程序保障机制的完善。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公务员程序制度的价值目标, 具体来说需要以下的制度予以保障:健全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建立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具体制度。
重视程序建设, 关注程序立法, 是公务员制度得以真正实现的核心和枢纽。
从公共行政法治化的总体格局看, 公共行政的程序化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实施监督、制约的最好的手段是实现权力行使过程的程序化, 这是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
因此, 程序化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发展是必然的。
只有通过大力加强公务员制度中的程序建设, 确保各项相关实体法律制度的落实, 才能促进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法治化的实现。
五、完善公务员回避制度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发展至今, 为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廉洁行政消除了一些障碍因素, 确保了公务员能够依法办事, 约束自我, 有效地维护了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促进了国家廉政建设的发展, 从而提高了政府、公务员的声望和威信。
但是, 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回避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受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 行政机关亲缘化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仍然比较严重。
第二, 回避的范围、种类需要更加明确。
现阶段,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着许多制度缺陷, 在回避范围、回避理由、回避种类、监督及惩处等方面仍有不足。
第三, 回避执行的权限不够规范。
第四, 回避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五, 回避制度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建设还有待完善, 回避制度作为转型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还是一个新的事物, 也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因此,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回避制度的配套建设, 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回避制度。
主要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切实提高对公务员回避制度的认识;第二, 明确回避的范围、种类;第三, 进一步规范回避执行的权限;第四, 健全回避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第五, 加强对回避制度实施的监督。
回避制度的实施是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是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 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诠释了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
六、公务员辞退制度实施的困境及对策
由于辞退国家公务员是一项政策性强、比较敏感的工作, 关于国家公务员辞退内容的法规和政策又不完备。
因此, 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还有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尤其是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操作上的具体问题, 还缺乏足够准备。
由于考核的主体过于单一、考核指标笼统、平时考核形同虚设等问题所造成的考核制度不尽科学、合理,导致了我国公务员系统“官本位”思想浓厚, 公务员能进不能出。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设置多元化的考核主体、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使现有指标更具针对性和强化平时考核等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此外,积极推行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是适应新形势、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重要“出口”方式, 为了保证公务员辞退制度的全面实施, 减少或避免争议, 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被辞退时的救济制度, 研究出更科学的考核方法, 以便公平、公正、及时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
通过国家公务员制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我走进了公务员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深深体会到知易行难,行重于言。
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制度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西方发达国家走在前头,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光是照搬西方的制度是绝对不可取的,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考一些先进的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手段。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决不可操之过急,根据社会的进步一步一步地进行变革,才能使我国的制度日趋完善。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建立科学公平的公务员录用机制,实现政治文明和对公民平等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