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公共管理: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地知识体系。
3.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4.绩效管理: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5.知识联盟:两个或更多独立的公司按照一定的协议,由科技人员和经理层相互协作,共同开发研究,交流知识和信息,所得的成果由这些公司分享。
6.目标管理: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7.公共权力: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8.政府再造: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不止注重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更注重在质方面的改变9.非政府公共组织: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各类社会组织。
10.公共危机:由于缺乏准确预测和有效预防而发生的某种突发性事件,对公共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对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明显危及公共安全,需要政府动员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或危险事件。
11.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正常和稳定。
12.公共责任: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12.责任: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①主观责任指忠诚、良知及认同。
②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有两个方面:职责和应尽的义务13.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何区别?①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②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③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和强制力,同时公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④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⑤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人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14.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的局限:①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构成,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②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③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④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行政管理学将管理对象确定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本身;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
对公共管理而言,只有兼顾内外环境的关系,特别是重视外部环境,以结果或绩效为管理目标,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15.公共管理学的特点:①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②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④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⑥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⑦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当前特点:①鲜明的实践导向性②理论上的包容性③学科的年轻性16.公共管理的公共政策途径: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特点是①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②重视非量化合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③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公共管理的企业管理途径:受管理主体的影响,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
特征有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④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量化方法。
地位:目前企业管理途径的公共管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显得更有影响力17.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A时代特征①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②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③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B“解题”特色①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②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③由重视工作工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④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⑤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⑥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C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①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②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D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①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局面②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③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④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18.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①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公共组织的变革。
经济体制的变化永远是公共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②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公共组织的变革。
政治制度的质变,影响公共组织的质变。
③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公共组织的变革④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公共组织的变革。
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都要求公共组织进行变革。
主要内容:A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①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②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③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④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B公共组织结构的变革①在横向结构上,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从公共管理的作用领域来看,由微观管理部门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部门为主②在纵向结构上,有从集权式、尖塔式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趋势C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①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②横向分权③在纵向权力分配上,有着集权与分权相互融合的趋势19. 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确定依据: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是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政府对经济进行间接干预与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
具体有①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②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③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④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⑤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市场经济中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构成:①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②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③提供公共物品④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⑤调控宏观经济限度:①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的偏差②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导致政策结果的扭曲③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④公共部门系统存在低效率的常态20.公共中部门绩效管理的作用:①使公共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②能较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③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的精神④满足了评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双重要求21.衡量公共部门绩效的“4E”尺度:“4E”尺度,反映了公共部门绩效的价值取向①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②效率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两类③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
可分为现状的改变程度和行为的改变幅度两类④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个人能否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照顾22.绩效评估的标准:①数量标准。
包括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活动在数量方面的各种规定性②质量标准。
包括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各种规定性③时效标准。
时效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效标准包括强调速度标准和强调时限的标准④费用标准。
包括两个尺度,一是劳动时间尺度,通常以工作小时或工作量来计算;二是物力财力消耗尺度,通常以货币为计量单位23.绩效评估方法:①职能测定法②费用测定法③标准比较法④要素分析法24.绩效评估指标:业绩、效率、效能和管理成本①业绩指标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和政府管理社会效果②效率指标测量可从数量、质量、时效、费用、能力的发挥水平、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等方面指标测量③效能可分为社会效能与群体效能,可从行为合理化水平和政府机关效能两方面对公共部门的效能进行考核④管理成本包括公共部门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共部门支出和国债25.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A外部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社会④科学技术B内部因素①组织因素:主要有机构设置、职位的设置、管理各环节的衔接②人员因素:主要有人与事的关系、行政人员素质26.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难:①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据此进行绩效衡量。
但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②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同样的指标并不公平③绩效管理的成效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全、合理、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④绩效管理的结果有赖于可靠的信息⑤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利益机制的复杂性,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利益取向定位和价值取向定位具有更多的争议性和主观性,这种争议和主观性也阻碍着公共部门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27.目标管理的前提①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②组织具有统一的价值理念③组织高层领导重视28.目标管理的优点:①激励明显②管理有效③任务明确④控制有力⑤自行管理缺点:①容易注重短期目标②设置目标存在困难③难以权变29.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限制:①目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易实施,在变动而且难以预测的环境中不易使用,因为此时目标常难以设定②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