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富充实文章的论据

丰富充实文章的论据

丰富充实文章的论据
多数人说到作文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有的试卷上的作文只有简单化的结论和笼统的断语,没有论证过程,文章中有的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吗?”,“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唱赞歌吧!”,“我们要对……猛击一掌,大喊一声,醒醒吧,不能再……”,这样干巴巴的语言。

即使文章中举了一两个实例也是自己个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全篇很少引用名言或用理论论据来论述。

那么,这样的文章都谈不上是什么议论文。

不妨看看这样一些题目,如《谈习惯》、《牢骚议》、《知足常乐》。

这样的题目,既可以从正面举例,也需要用反面论据。

既要有个别的具体的论据,又要有一般的社会性的例子。

既可以用事实做论据,也应该从理论上来证明。

即可以从今天的角度来找论据,也可以到古代历史中去发掘论据。

即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

既可以是人类的,也可以是自然界的。

关键是要开阔思路。

应该说写文章不难在材料的收集上,而是难在论据的选择上。

这方面的道理,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一文可以多学习学习。

有了论据不是越多越好,写到文章上去的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代表不同层面的。

论据的运用上需要走出几个误区,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A、论据不是越多越好。

比如《心地无私天地宽》,有人大量例举: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结果文章只看到事实的展览,看不到事实和事实之间的联系,通篇是材料的堆砌,没有议论分
析的空间,论点就淹没在大量的事实叙述中。

还有人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喜欢详细叙述,(可能怕字数写不到)用很多文字叙述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不知道去掉那些和心地无私天地宽无关的事实,结果是废话一大堆。

B、论据不能只有事实论据的举证,没有理论分析。

初学者可以学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是这么写的。

李斯开篇提出论点以后,就是举一连串的例据。

假如后面没有分析,那么这是一堆无用的材料,但是李斯用二句话:“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就把它们的内在关系点明了,然后再用假设推理来分析:“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什么是理论分析,并不是非要长篇大论说上一番,而是需要对论据做一点评论,话不在于多,而在于分析评论是不是到位,能不能揭示中心。

再如李大钊的《今》,简洁地举了屈原、林肯的例子。

如果不分析,他的论证就是模糊的。

他分析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揭示出两个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C、论据不要重复使用同一类型的事例。

论据要有力应该多样化。

有的人写《天才来自勤奋》,举了他周围好多人勤奋成材的事实。

但是,无论怎么多,只能证明你周围有这样的可能,很难说明有普遍意义,因为它们是同一类型的。

如果能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年龄段中举出例子,那么就有概括力了,有比较充分的说服力了。

学学李大钊的《今》,论据相当多样化,有理论的、有事实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生活中的经验、
哲人的名言、有概括的、有具体的,多种多样紧紧围绕论点,突出中心。

D、论据不可满足于正面举例。

论据要丰富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正反对举。

比如《滴水可以穿石》,正面可以举王献之练字,日日苦练,专心致志,终于和父亲王羲之同为书法大家。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不胜举,但是会让人感到单调。

如果从举上些“小猫钓鱼”式的反例,那么文章的议论会变得既生动又有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