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

一、论据的选择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

论据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典型性原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论据要具有代表性,不要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2、新颖性原则——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论据,必然难以驾驭。

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

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就没有一点新鲜感了。

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

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少用陈腐的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

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

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

例:论证“顽强拼搏”原文:顽强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取得了五连冠的佳绩;张海迪病魔缠身,高位瘫痪,但她顽强拼搏,学会了多种外语,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

可见,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走向成功。

(陈旧)修改:顽强拚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华西村在村党委书记的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顽强拼搏,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生产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的新农村,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5亿元,在“首届中国十佳小康村”评选活动中,位居全国第三位。

“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国人终于圆了几代人的飞天梦想,以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人,正是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出一曲火热的青春之歌。

(新鲜)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

例如以下两个例子:(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

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

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

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

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

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

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

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

“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吻合性原则——即要注意各个材料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了论据与论点的一致,避免论据与论点缺少内在联系。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

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

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

例1:请看下面三个材料: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

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

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

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

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

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例2:高考作文中,要求写“诚信”结果考生用了下面的事例: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没有灰心、没有丧气,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

张海迪,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没有灰心,毅然自学……例3:常言道:勤能补拙(论点)。

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

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切忌张冠李戴。

例一:一位考生写到: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此考生误将培根写成莎士比亚。

又有一位考生写到:哥白尼曾因宣传“日心说”而被烧死在鲜花广场。

又是误将布鲁诺写成哥白尼。

例二:(发明、成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汗水、勤奋、刻苦……)——爱迪生?爱因斯坦友情提醒:使用论据时可以“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我们积累的材料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观点和写作角度都准备好论据材料,即使时间允许,操作上也是不可能办到,因此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

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

例1:《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

例2:“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遂入见。

”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

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有权位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说明三个论点,如果灵活剪裁材料,就可使论据和论点完全一致: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

就是说,?无职无权。

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2、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

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

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

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

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位卑末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

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选择论据的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

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

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

二、论据叙述的要求一,论据叙述要概括。

议论文与记叙文不同,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详尽、细致地叙述,否则论点会掩盖在叙述之中,而突现不出来。

如下面一位同学的议论文《克制》中这段叙述概括性就很强: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

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

二,要突出侧重点。

如要证明“敢于向权势挑战”这个论点,可作如下叙述:1852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挚友果戈理逝世了,他为此赶写了一篇悼文。

但是沙皇统治者禁止发表任何有关果戈理的文章。

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

这样的叙述,侧重点就很明确,又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第三,引用言论,要注意叙述的简明。

要看清哪些对证明论点是重要的,把它们的精华部分选出来。

“生活对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人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玛丽·居里精华部分选出后为: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有信心,树立起信心,并尽自己所能地去做好每件事。

第四、事实论据的叙述要有针对性病例:“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