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发布者:陈亚峰发布时间: 2012-8-18 13:18:03 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命制了开放性试题。
所谓开放性历史试题,就是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
开放性试题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
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
因而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能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但是开放性试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通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达不到这样的提升。
限于教材内容和教材内容边缘性知识的开阔性不够,课程资源在一线学习中的缺乏,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师生思维僵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学生开放性试题的做答。
下面我通过分析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来谈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以供学生备考借鉴。
一、试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
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的设问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仅仅要求考生谈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而且还要谈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
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3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问和第2问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
三个设问,对考生历史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考查层层深入。
二、答案设置的多元化。
从开放性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的参考意见。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
题目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
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试题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这些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
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给了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考查学生思维的多向度。
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多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前提。
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是基于前两段材料和问题解答的事实为前提的,“历史前提”的回答,必须关注到前两段材料和回答中的事实,针对这样的事实看其发生的历史前提。
其次,“历史前提”是社会存在的多重要素决定的,所以,答题要领必然包含社会存在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再次,正向思维可以给我们的思路是,一个新型经济形态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要素;逆向思维可以引发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缓慢发展的原因”中得到启示,从“阻碍要素”看“发展要素”。
四、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
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
这就要求开放性试题的作答必须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避免出现没有事实空发议论,或者有事实不能论证观点的现象。
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我在辅导学生答题时,引导学生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然后判断表态,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
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
最后再揭露真相,认识升华(典型史实、史论结合)。
尤其强调必须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好题型。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同学们平时学习中要摒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而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就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很好的完成此型试题。
附录:高考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第3问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6分)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3分)观点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法等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观点2:经济前提:市场的需求。
英国正是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形成;而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极低、重农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国内市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观点3:经济前提:充足的资本。
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如荷兰、英国等;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影响了工业资本的积累。
观点4:思想前提:思想解放运动。
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思想,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文化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观点5:外交政策前提:对外开放。
西欧列强奉行殖民扩张,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市场局限于国内,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而中国没有具备,故西欧国家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却不能。
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