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农村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论农村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论农村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摘要:小学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阶段,如何防止孩子成为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学校教育不当、家庭教育失误、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自身原因几方面分析后进生的成因,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方面指出了预防和转化后进生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后进生;成因;对策摘要:小学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阶段,如何防止孩子成为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学校教育不当、家庭教育失误、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自身原因几方面分析后进生的成因,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方面指出了预防和转化后进生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后进生;成因;对策前言: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按类型划分,小学后进生主要有四类: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纪律差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和纪律差的“双差”后进生;学习或纪律时好时差的准后进生。

【1】在教育工作中最难最苦的“差事”就是后进生工作,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这类学生给老师带来了不少麻烦,给家长增添了许多忧愁,也严重影响到孩子本人的发展。

农村小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因素。

但是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要任重道远,投入大量的精力,投入慈母般的关爱,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教育艺术。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出现的原因“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之人”,对小学后进生的转化,就要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2】他们之所以“后进”是由多种内外因造成的。

(一)学校的教育不当1 、学校的德育管理失效在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真正开展过德育教育,即使有也只是少数学校开展了,但也只注重形式,不讲究实效,导致了德育目标存在偏差。

在德育方法上,也只注重单向灌输教育内容而缺乏引导,只注重统一要求而轻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强化外在管理而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简单,无法调动小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道德情绪体验,这也直接影响了道德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后进、学习情绪消极、不思进取,从而成为后进生。

【3】2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有部分教师的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传统呆板,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有个别教师不重视、不公平对待有缺点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操之过急,要求太高,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方法简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犯了错的学生进行体罚(笔者曾在大二的教育实习中亲眼目睹过很多次),这易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结果是学生自暴,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

如果教师不按规律办事,违背教育原则,不懂教育艺术,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就会造成学生在行动上与老师“对着干”,“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

3 、学生的爱好特长受到了压制,丧失了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后进生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个别教师轻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甚至认为他们在捣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不给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他们一发言就会受到师的批评,认为他们在生事,不让他们参加各项活动,这样就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他们缺乏集体主义感,感到集体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对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对每一项都不愿意参与,把自己看成是局外人,自我价值不能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体现,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不到发挥。

【4】(二)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学生丧失信心1、家长素质低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受家庭影响很大,父母不仅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要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

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出生在农村,文化水平很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又慢,根本不知道怎样教育子女。

有的父母生活作风懒散,他们在孩子心中缺少人格魅力,缺少表率作用;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对,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将来能赚到钱就能立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由于父母素质低,教育效果差,他们的孩子也容易成为后进生。

【5】2、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管教在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使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比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全、智力发育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等等。

这让很多留守儿童也成为了后进生。

3、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关注学习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客观实际,这必然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这样的孩子体验不学习的喜悦,势必产生厌学心理,丧失自信。

有的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去在乎孩子内心的感受,这也容易让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人格不健全,从而演变成为后进生。

4、学习环境恶劣有的父母经常在家里和朋友喝酒打牌,忘记了孩子正在学习。

也有的父母天天吵架,甚至闹离婚,孩子没有一个温暖的加,没有安全感,从而导致孩子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对学习的恐慌,这也是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真善美、假恶丑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孩子缺乏辨识能力。

电视上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书摊上一些不良的书籍,更是无时不在的侵蚀和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些不良风气正腐蚀者小学生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小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吃苦的精神,学习也没自觉性,全凭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另外,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这也容易形成后进生。

【6】二、转化对策(一)学校教育的方式转化后进生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

”要转化后进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1、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7】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8】可见德育教育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工作。

要真正落实德育,其工作者须以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己任,做扎实的工作,为教育对象奠定为人的根本,使之具有安身立命的前提,同时还应将道德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道德践行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等环节结合起来,使“道”与“技”相互支持,相得益彰,避免片面和虚幻的道德人格的发生。

【9】2、理性善待后进生,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道德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

”的确,教育最要的是把真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生命负责。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生态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而不是过于片面或感情用事。

【10】俗话说:“出水的荷花有高有低”,“人的五指不一样齐”。

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千差万别,因此我们不能戴有色眼镜,认为后进生一无是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固有本质,而这种本质潜能必然现实化。

也就是说,即使很差的学生也有好的“微量元素”,是可以被转化的。

总之,对后进生不是厌弃而是教育,不是疏远而是亲近,不是怀疑而是信任,不是怨恨而是关心,不是讽刺训斥而是热心帮助。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当然,以情感人是不能代替以理服人的,但是对后进生来说,首先要动之以情,然后才能晓之以理。

【11】3、利用语文教学转化后进生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除了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之外,还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个性的陶冶,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12】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具有的综合性知识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意志品格。

使学生通过有关课文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做人的道理。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通向素质教育的一座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改变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阅读,“让这些儿童的大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十分重要的条件”,【13】这足以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批注式阅读”,它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另外,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后进生阅读,在激励后进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并根据后进生的身心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

后进生的课外阅读普遍面临书源枯竭,不知读什么书,怎样读以及没有兴趣读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解决书源,树榜样好书共享,结合课文推荐书目,优秀生带读,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等途径来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思考,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1、反复教育,巩固习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积习难改。

后进生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依靠一两次的谈心、说服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不能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教育方式1、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正常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也是改变后进生的前提。

家长必须有威信,家长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要做孩子的榜样,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