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邮件分拣系统plc课程设计

邮件分拣系统plc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基本情况学时:1周学分:1学分适应班级:二、课程设计的意义、性质、目标、要求1.意义课程设计是PLC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训练。

进行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比较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真正的能够把学过的知识落到实处,能够开发简单的系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再深一步学习的热情,因此课程设计是必不少的,是非常必要的。

2.性质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PLC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文字总结能力的综合训练环节,是配合PLC课程内容掌握、应用得的专门性实践类课程。

3.目标通过典型实际问题的实际,训练学生的软硬件的综合设计、调试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建立系统设计概念,加强工程应用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扩充。

4.要求(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PLC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设计与撰写设计报告等。

其中理论设计又包括选择总体方案,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硬件设计包括单元电路,选择元器件及计算参数等;软件设计包括模块化层次结构图,程序流程图。

程序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进一步完善程序设计,使之达到课题所要求的指标。

课程设计的最后要求是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把设计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若有实践条件,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

(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PLC课程设计的教学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以班为单位全班学生集中到设计室进行。

做到实训教学课堂化,严格考勤制度,在实训期间(一周)累计旷课达到6节以上,或者迟到、早退累计达到8次以上的学生,该课程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在实训期间需要外出查找资料,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方可外出。

课程设计的任务相对分散,每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要协作,同一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协商,可以互相借鉴或参考别人的设计方法和经验。

但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设计任务,要有完整的设计资料,独立撰写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雷同率超过50%的课程设计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三、课程设计题目及过程——自动准确识别邮政编码。

对邮政编码不符合规格的邮件进行处理(剔除),并根据邮政编码的不同加以分类,实现邮件的准确自动分拣;——自动计件,能够实时监测邮件的分拣数量。

硬件部分的分拣机是将软件识别出的邮政编码的编码信息随传送带分拣入各个代表唯一地址的邮箱中,如编码信息代表上海的就拣入上海的邮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企业都迫切地需要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尤其在需要进行分拣及缓冲、传送的单位,以往一直采用人工分拣的方法,效率低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将PLC技术应用到分拣装置中用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就介绍了PLC在邮件分拣系统中的应用。

四、设计报告设计完成后,必须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必须独立完成,格式符合要求,文字(不含图形、程序)不少于3000字,图形绘制规范报告书用A4纸书写,装订成册。

设计报告的格式如下:1、封面2、内容提要(摘要)3、目录4、正文(1) 所作题目的意义、本人所做的工作及系统的主要功能;(2) 硬件电路设计及描述;1)确定元器件的型号及参数。

2)画出完整的原理图。

3)列出元器件清单。

(3) 软件设计流程及描述;5、心得体会(总结)6、参考文献7、附录(源程序代码)8、有关图纸五、进度安排单片机课程设计共安排1周,合计4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实习动员及准备工作: 2学时总体方案设计: 6学时硬件设计: 8学时软件设计: 10学时撰写设计报告: 6学时答辩与总结: 4学时教师辅导: 6学时六、考核方法单片机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分数在90-100之间为优秀,80-89分之间为良好,70-79分之间为中等,60-69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考核分三个方面进行:平时表现20%;设计过程25%;设计报告 40%;设计答辩15%。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课程设计考核按不及格处理:1、设计期间累计迟到、早退达8次;2、设计期间累计旷课达6节;3、设计报告雷同率超过50%或无设计报告;4、不能完成设计任务,达不到设计要求。

摘要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

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已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装置,其广泛的深度和广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程度高低的标志。

本文针对继电器控制系统可靠性较差、使用不够灵活方便等缺陷,利用PLC 进行设计,达到了控制邮件分拣目的。

在系统中充分利用PLC在控制方面的卓越性能实现了系统运行可靠、故障率低的功能。

本论文在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了题目的来源与意义及其相关的背景:系统方案的确定、总体的组成、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等。

随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部分硬件设计、安装;软件设计并编制梯形图;系统通调试等。

最后,论文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PLC控制邮件分拣目录第1章绪论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PLC的概述 (1)1.2.1 PLC的产生背景 (2)1.2.2 PLC的发展过程 (2)1.2.3 PLC的特点 (4)1.3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的步骤 (5)第2章邮件自动分拣系统 (6)2.1 自动分拣系统概述 (6)2.2 自动分拣系统的主要特点 (6)2.3 邮件分拣系统PLC控制硬件部分 (8)2.3.1 PLC控制范围及要求: (8)2.3.2 分拣机的动作过程 (8)2.4机型的选择及输入输出的确定 (9)2.4.1 内存估计 (9)2.4.2 响应时间 (9)2.4.3 输入输出的确定 (21)第3章PLC控制程序 (23)3.1 梯形图程序 (24)3.2 语句表 (19)3.3 程序图中各辅助触点的作用 (32)3.4 程序图中各个定时器的作用 (32)第4章安装与调试 (33)4.1安装可靠性技术要求 (35)4.2 PLC程序的调试运行 (35)第5章总结 (36)心得体会 (26)参考文献 (38)第1章绪论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企业都迫切地需要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尤其在需要进行分拣及缓冲、传送的单位,以往一直采用人工分拣的方法,效率低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将PLC技术应用到分拣装置中用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就介绍了PLC在邮件分拣系统中的应用。

1.2 PLC的概述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厂家生产300多品种PLC产品,而我国PLC生产厂有约30家,却并没有真正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名牌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厂家是以仿制、来件组装或“贴牌”方式生产。

但同时,我国在PLC应用方面却很活跃,近年来每年约新投入10万台套PLC产品,年销售30亿人民币,应用的行业也很广阔川。

所以说,对我国PLC生产厂家来说.如何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产品,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中国自己的PLC品牌是其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句话,PLC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一个极其巨大的产业,也形成了其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短期内不可被替代的地位。

PLC即可编程控制器(Pra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面向工业环境由美国科学家首先研制成功的。

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是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的。

PLC自产生至今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1.2.1 PLC的产生背景在PLC诞生之前,工业控制设备的主流品种是以继电器、接触器为主体的控制装置。

继电器、接触器是一些电磁开关。

其结构是由励磁线圈、铁心磁路、触点等部件组成。

其中触点是接通或断开电路的部件,按励磁线圈通电前的状态又可分为常开和常闭两种类型。

线圈通电前呈断开状态的为常开触点,呈接通状态的为常闭触点。

同一只接触器或继电器常有多对常开、常闭触点。

当励磁线圈通电,衔铁在磁力作用下被铁心吸合时,常开触点接通,常闭触点断开,以完成电路连接的切换。

触点又分为主触点及辅助触点。

用于主回路,控制较大电流的触点是主触点。

用于控制电路,只能通过较小电流的触点称为辅助触点。

通过继电器、接触器及其它控制元件的线路连接,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逻辑,从而实现生产设备的各种操作控制。

人们将由导线连接决定器件间逻辑关系的控制方式称为接线逻辑。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用继电器电路构成工业控制系统的缺陷不断暴露出来。

首先是复杂的系统使用成百上千个各种各样的继电器,成千上万根导线连接得密如蛛网。

只要有一个继电器、一根导线出现故障,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这种接线逻辑系统的可靠性。

其次是这样的系统维修及改造很不容易,特别是技术改造,当试图改变设备的工作过程以改善设备的功能时,人们宁愿新生产一套控制设备也都不愿意将继电器控制柜中的线路重接。

而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的进步要求制造业生产出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不断地提出改善生产机械功能的要求。

加上当时电子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以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的新型工业控制设备。

这就是PLC。

1.2.2 PLC的发展过程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想寻找一种能减少重新设计控制系统和接线、降低成本、缩短时间的措施,并设想把计算机功能的完备、灵活通用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面向控制过程、面向用户的,自然语言,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1台PLC,并在GM公司的汽车自动装配线上首次使用,获得成功。

从此,这项新技术便迅速发展起来。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该项新技术,很快就研制出了日本第1台PLC。

1973-1974年,西德和法国也相继研制出了自己的第1台PLC。

中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应用于工业生产。

限于当时的元器件条件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水平,早期的PLC主要由分立元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

1959-1973年是PLC的初创时期。

在这个时期,PLC从有触点不可编程的硬接线顺序控制器发展成为小型机的无触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靠性比以往的继电器控制系统有较大提高,灵活性也有所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