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文字设计原则及组合

平面文字设计原则及组合

平面文字设计原则及组合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何种视觉媒体中,文字和图片都是其两大构成要素。

文字排列组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

因此,文字设计是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赋予作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构成技术。

在计算机普及的现代设计领域,文字的设计的工作很大一部分由计算机代替人脑完成了(很多平面设计软件中都有制作艺术汉字的引导,以及提供了数十上百种的现成字体)。

但设计作品所面对的观众始终是人脑而不是电脑,因而,在一些需要涉及人的思维的方面电脑是始终不可替代人脑来完成的,例如创意、审美之类。

在这里,想谈一谈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的几条原则及文字的组合应注意的几点。

特别提醒一下,这应该是人脑完成的工作,电脑是无法代替的。

一、文字设计的原则1.文字的可读性: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在视觉传达中向大众传达作者的意图和各种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

因此,设计中的文字应避免繁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切忌为了设计而设计,忘记了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意念。

2.赋予文字个性:文字的设计要服从于作品的风格特征。

文字的设计不能和整个作品的风格特征相脱离,更不能相冲突,否则,就会破坏文字的诉求效果。

一般说来,文字的个性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端庄秀丽。

这一类字体优美清新,格调高雅,华丽高贵。

(2)坚固挺拔。

字体造型富于力度,简洁爽朗,现代感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3)深沉厚重。

字体造型规整,具有重量感,庄严雄伟,不可动摇。

(4)欢快轻盈。

字体生动活泼,跳跃明快,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很强,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受。

(5)苍劲古朴。

这类字体朴素无华,饱含古韵,能给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回味体验。

(6)新颖独特。

字体的造型奇妙,不同一般,个性非常突出,给人的印象独特而新颖。

3.在视觉上应给人以美感: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文字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

字型设计良好,组合巧妙的文字能使人感到愉快,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

反之,则使人看后心里不愉快,视觉上难以产生美感,甚至会让观众拒而不看,这样势必难以传达出作者想表现出的意图和构想。

4.在设计上要富于创造性:根据作品主题的要求,突出文字设计的个性色彩,创造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字体,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有利于作者设计意图的表现。

设计时,应从字的形态特征与组合上进行探求,不断修改,反复琢磨,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文字,使其外部形态和设计格调都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感受。

二、文字的组合文字设计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字体自身的书写,同时也在于其运用的排列组合是否得当。

如果一件作品中的文字排列不当,拥挤杂乱,缺乏视线流动的顺序,不仅会影响字体本身的美感,也不利于观众进行有效的阅读,则难以产生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要取得良好的排列效果,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予以和谐的组合,在保持其各自的个性特征的同时,又取得整体的协调感。

为了造成生动对比的视觉效果,可以从风格、大小、方向、明暗度等方面选择对比的因素。

但为了达到整体上组合的统一,又需要从风格、大小、方向、明暗度等方面选择协调相同的因素。

将对比与协调的因素在服从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下有分寸的运用,能造成既对比又协调的,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文字组合效果。

文字的组合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人们的阅读习惯文字组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其视觉传达功能,赋予审美情感,诱导人们有兴趣的进行阅读。

因此在组合方式上就需要顺应人们心理感受的顺序。

下面,列出人们的一般阅读顺序。

1.水平方向上,人们的视线一般是从左向右流动;垂直方向时,视线一般是从上向下流动;大于45度斜度时,视线是从上而下的;小于45度时,视线是从下向上流动的。

2.字体的外形特征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视觉动向,例如:扁体字有左右流动的动感,长体字有上下流动的感觉,斜字有向前或向斜流动的动感。

因此在组合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字体视觉动向上的差异,而进行不同的组合处理。

比如:扁体字适合横向编排组合,长体字适合作竖向的组合,斜体字适合作横向或倾向的排列。

合理运用文字的视觉动向,有利于突出设计的主题,引导观众的视线按主次轻重流动。

3.要有一个设计基调对作品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风格。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作品版面上的各种不同字体的组合,一定要具有一种符合整个作品风格的风格倾向,形成总体的情调和感情倾向,不能各种文字自成一种风格,各行其是。

总的基调应该是整体上的协调和局部的对比,于统一之中又具有灵动的变化,从而具有对比和谐的效果。

这样,整个作品才会产生视觉上的美感,符合人们的欣赏心理。

除了以统一文字个性的方法来达到设计的基调外,也可以从方向性上来形成文字统一的基调,以及色彩方面的心理感觉来达到统一基调的效果等等。

4.注意负空间的运用在文字组合上,负空间是指除字体本身所占用的画面空间之外的空白,即字间距及其周围空白区域。

文字组合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空间的运用是否得当。

字的行距应大于字距,否则观众的视线难以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进行阅读。

不同类别文字的空间要作适当的集中,并利用空白加以区分。

为了突出不同部分字体的形态特征,应留适当的空白,分类集中。

在有图片的版面中,文字的组合应相对较为集中。

如果是以图片为主要的诉求要素,则文字应该紧凑地排列在适当的位置上,不可过分变化分散,以免因主题不明而造成视线流动的混乱。

创意是设计者的思维水准的体现,是评价一件设计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在现代设计领域,一切制作的程序由电脑代劳,使人类的劳动仅限于思维上,这是好事,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工序,为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在某些必要的阶段上,还是不能完全让电脑来做,人,毕竟是人。

三、汉字设计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

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无比丰富、构架无比完美、用途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

同时,又使这些设计出来的“单元产品”具有无穷的联结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具有对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条件下的无限亲和性与适应性。

尽管许多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及其他的什么学家不停地研讨着“汉字”,但是说穿了,汉字实际上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平面设计产品”。

说它是“产品”,那是因为它是一种可供使用与流通的作品,它甚至还具有那么一点“一字千金”的“商品性质”;而且,它的确被世界上最多的人使用了最长久的时间,并有标准的产品目录:各种各样的字典。

而且它还是只供人使用的产品,世界上有猫食狗粮卖,但尚未见供狗猫用的字典和书店。

说它是“平面设计”,那是因为它是由只供平面设计用的点画这样的人造元件,通过平面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按照人类社会某种共识的理念设计出来的。

而且,它有不断丰富的专门化设计工具,从刀到笔、从彩到墨等一系列独有的工具,人们还为它发明创造了专有的“载体”和“产品处理器”,这便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纸和印刷术,实际上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基石与最初的信息处理编码方法。

它还和一切平面设计一样,可以作为思想与实体的中介与检验标准.如同我们以设计图来对照检查某幢建筑物或某件器物那样,我们也可以用“立此为据”的产品来对照那些“口说无凭”的言行。

更重要的是,汉字是和所有的平面设计一样的供人“看”的,是一种只需“认识”之后便可使用的平面图形。

唯一特殊的是,汉字除了与其它的平面设计相似的功能外,它自身就具备有“终极产品”的特征,并可以作为终极产品使用,完成从标识、记志、状物、抒情、审美等诸多的直接文化功能,甚至形成了“书法”这类二阶意义上的艺术门类。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汉字:汉字是出点画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东西:例如,字典是汉字库,句子是汉字逻辑式,书法是以汉字为题材的书写艺术样式等等。

汉字的设计思想既高妙又单纯,它实际上只以“点画”两种元素构架而成;所谓的“永字八法”中,不同的笔画式样均可看成点画的不同位置与样式。

早在宋代时,便有学者提出点也是一种画的“一画构成”理论。

但汉字的结构方式却丰富无比、不可穷尽且有法度可寻。

几千年来汉字发展选择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汉字的设计思想揭示了平面设计的逻辑本质,并将其逻缉方式发展到与人类的活动能作最广泛完美的联络。

举例来看:“車”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它实际上是以点画结构设计出的最古老的车形图样,圆形的车辐的轮、车轴与车辕的基本结构,被用点画作员简洁完美的观念记录而形成了“车”字。

然而,它并不需作所谓性、数、格等任何形象上的变化而永恒地完成了一切有关“车”的逻辑表述:它不但可以记志一切如马车、牛车、独轮车、自行车、火车、汽车、电车、摩托车、登月车、光子车、太阳车等等,古今中外,以至未来理想的“车”;它还可以表述某方面具有车的形式动态特征的东西,如水车、风车、纺车、车床等等;它甚至可以将一切与“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事、理表达出来,如;车水、车工、车刀、车水马龙、车过身来、行车表、车站、中夫、车轮战、车裂、车书等等。

此外,“车”还可以作为汉字的设计元素,设计出遵从汉字设计规则的许多新字来,诸如:轰、轧、轨、轮、轩、辕、轿、转、斩、软、轻、轴、较、辇、辑、轳等等。

由此而引发造就的各种词句,那简直不可胜数、难以枚举。

它们不但有“轿车”这类当代车名,也有“轨迹”这类专用术语,更有“辅佐”、“转化”、“轩昂”、“轻率”这类无所不在的词汇,甚至有“轰轰烈烈”、“车站再大住不得”这类俗白。

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古今中外、甚至可以想见的未来场合中.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随时随处会有与“车”有牵连的“设计产品”之使用。

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是这样的“产品”,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迁延并光大了中华文化。

其实,最初的汉字就直接称之为“文”,中国文字统一后的第一部字典便称为“说文”,在这部辞书精典中也明确地将汉字的结构规律与法则总结出来,并明确地指出“交画为文”的道理。

而“文明”“文化”这些词汇,所总结的正是汉字那种“无物不明、无识不化”的特殊功能。

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已成了最完善的“视觉平面信息记录体系”。

有些不究此理、不明此义的人却违背这些,要搞什么“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的“汉字改革”,成立什么文字改革委员会,他们实质上是想取消汉字的视觉平面结构信息特征,他们不明白汉字多种写法那统一而同一的构成规律,以减少汉字笔画来“改造”汉字,甚至以错字、别字来“规范”汉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