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一、概念1.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等的新兴学科。
2.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3.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4.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朝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5.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5.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二、简答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包括各个具体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通常涉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另一方面,又包括具体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产业?(产业内涵是什么?)(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社会分工而产生发展。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间经济学。
(5)产业有多层含义,不仅包含生产、还包括服务、流通领域。
(6)产业内涵随社会生产力提高不断提升,外沿不断扩大。
3.评述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什么+评价)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的方法。
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直接获取自然资源。
包括种植业、渔业、牧业、狩猎等;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对获取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从第一、二产业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包括运输、教育、通讯、国防等。
1、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
(例如采掘业、矿业是直接依赖于自然的;电力、供水归类于第三产业也可以)2、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繁杂,难以科学地总结他们的特点及规律,难以为指导生产提供建议。
4.评述生产要素分类法(是什么+评价)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划分为三大产业: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中知识、资本所占比重比较低,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比重大。
(例如零售业、餐饮业、服装业)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知识所占比重低,资本所占比重高。
(例如铁路、运输、机械、石油化工)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比较大的产业。
(例如航天、计算机、生物)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发达国家以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产业升级趋势一般为劳动→资本→知识。
5.国家标准分类法的特点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
特点:1)整体性、广泛性、权威性2)强制性和代表性。
3)有明确的目的性。
4)特殊性。
第二章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一、概念1.交易费用: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它包括交易双方事前的信息搜寻费用;协议协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因协议不完全性导致事后修改产生的费用;因不确定性导致的最终损失。
2.代理成本:企业的价值小于他是企业完全的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代理成本。
主要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
3.资产专用性:指这样一种状态,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有些投资是专用的,是专门为特定交易过程进行的投资,这些专用性投资无法挪作他用,或者挪作他用的成本非常高,也或者是挪作他用会导致资产的大幅度贬值。
二、简答1.按科斯的观点,新古典理论有什么缺点?①忽略了制约交换过程的制度安排,忽略了交易费用②忽略了企业内部结构、层级组织问题(新古典理论不能解释如果市场交易足够好,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③忽略了企业的边界问题④新古典理论指出企业规模由技术决定,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规模问题(很多公司的规模远远超过工程的要求)2.按科斯的观点,企业怎样产生,边界如何确定?企业和市场执行相同职能,因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
无论是利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但是企业的组织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管理成本)扩大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了。
3.简述交易成本理论——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按科斯观点,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都是存在成本的,但是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在内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比较优势。
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交易成本成为决定市场与企业边界的核心尺度,当交易成本等于管理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了。
而交易成本的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契约往往是不完备的。
4.交易费用包括什么内容?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包括四个部分:交易双方事前的信息搜寻费用;协议协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因协议不完全性导致事后修改产生的费用;因不确定性导致的最终损失。
5.如何避免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专用资产投资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三个:一是存在一个协调交易各方利益冲突的外部协调机构,即“三边治理机制”。
(法院、仲裁机关)二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替代现货市场。
把当事人组成一个企业,由企业内部决策机关来仲裁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
在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内,机会主义可以受到权威的监督。
三是通过建立长期契约以规避机会主义的产生,此即所谓的“双边治理机制”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概念1、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
2、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3、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价格水平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
4、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战略行为。
5、市场绩效:企业在一定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运行产生的最终经济后果。
6、产业组织政策: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行为的政策。
在竞争行业中:保护、鼓励竞争;避免垄断;维持竞争秩序。
在自然垄断性行业:制定政策限制企业进入。
7、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和市场活力的两难选择。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又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二、简答1、简述哈佛学派SCP框架的形成过程①贝恩提出了“结构---绩效”范式,即SP的二段范式。
②谢勒在贝恩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即SCP分析框架。
③经过20世纪30~50年代梅森、贝恩等人的努力,以哈佛大学为基地,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形成了以SCP分析框架为特征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
2、为什么说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市场行为是指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任何企业不能通过实施各种策略改变价格或增加市场占有率来获利。
只有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才有动力、才能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价格行为、产品差异、广告宣传或企业间合作等企业行为来获利。
3、简述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政策主张①在SCP框架中,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市场绩效存在单向、简单、静态的因果关系,他们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资源配置的绩效,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
②哈佛学派SCP框架中特别推崇市场结构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政策主张是:控制市场结构,坚决反对垄断,禁止可能导向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如横向合并等。
特点:哈佛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实证研究。
市场结构重要指标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重要指标利润率为研究重点。
4、简述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政策主张——效率主义学派①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
他们认为判断集中度和定价的利弊不能只看是否有利于竞争,而应该主要看是否提高效率。
高利润不一定是掠夺性定价的结果,而完全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
②施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指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芝加哥学派定义的进入壁垒是人为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政府管制的作用,比哈佛学派的定义窄。
政策主张: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反对政府过分干预。
特点:更注重厂商行为的分析。
5、简述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特点①以市场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忽视垄断问题②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用传统的静态的方法来分析研究③坚决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的任何管制与干预6、简述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点①认为企业内部产权制度的改变会影响厂商的行为②“抗衡力量”会对厂商行为产生作用③科斯把企业之间的契约安排(长期合同、租借、各种许可安排包括特许权等)纳入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范围。
第四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概念1、行业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的厂商(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
2、产品差别化: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品牌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款式、销售渠道、服务、性能、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产品间替代不完全的状态。
3、规模经济: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的增加比例。
即随产出数量的增加,产品成本逐渐降低。
4、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即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称其存在范围经济。
5、最低经济规模:是指一家企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也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产量规模。
二、简答1、为什么勒纳指数不能准确度量市场结构状况?①边际成本难以得到②勒纳指数反映的是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指数,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垄断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