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诸人物(2011-03-26 14:39:30)标签:杂谈综述现象学是二十世纪德法哲学(一般称为欧洲大陆哲学)的主流,其次是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
与其对应,上个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其次是实用主义、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可以分前三巨头,后三巨头。
前三巨头是,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
后三巨头是,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
萨特与梅洛-庞蒂是法国人,其他人都是德国人。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犹太人。
舍勒是现象学第二号人物,与胡塞尔亦师亦友。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
现象学,最著名的人物是海德格尔,人们耳闻目睹的是其著作《存在与时间》。
萨特与梅洛-庞蒂主要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
现象学以晦涩难懂而著称。
分析哲学,最杰出的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奥地利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跟希特勒小时候是同校同学,他们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们还是同年同月生。
据有人考证,希特勒仇恨犹太人,跟维特根斯坦有关。
当时,维特根斯坦人长的帅,成绩又好,家庭富裕;希特勒模样一般,成绩不好,家庭贫困,唯一的特长是美术,希特勒擅长风景画。
回到事物本身。
是现象学的口号。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
辩证法也是一种方法。
与我们日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有区别的。
直观到的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不是独立于现象之外的东西,本质实际是最佳角度显现的现象(特别是对范畴事物来说,从而有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回应:所谓直观,不过是语言游戏中的熟悉。
分析哲学,定义无休止的追问,导致循环定义。
现象学截断此一困境,所有的概念都是循环论证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如出生时,必然有不证自明的东西,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反驳:所谓的直观不过是一种熟悉,生活世界充满语言游戏。
古希腊:认识你自己。
现象学的意识自识问题,唯识论早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深刻讨论。
最后护法提出了意识四分说: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可以参考华严宗金狮子章,双镜喻,两个镜子相互对照,是同一意识内的现量,不存在时间的无限性,不是恶无限。
这是现象学与唯识论最为深奥的问题之一。
虽然第七识第六识都是由第八识变现出来的,而我们修行是要反观,如实知见八识,不可能直接从第八识入手,冯达庵(唐密东密系统)说他从第七识证自证分入手。
如何从第六识,分别出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影子,通过止观瑜伽,达到质影的不一不异,这才是关键。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人物对比创始人:胡塞尔,弗雷格,从研究逻辑起家,一个转向意识研究,一个转向数理研究。
内部批判者:梅洛-庞蒂,绝对的现象学还原是不可能的,蒯因,反驳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无法严格区分;有意义的命题不一定能还原成经验命题。
蒯因转向了逻辑实用主义。
这些反驳,导致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衰落,保留现象学方法与分析方法。
最著名者:海德格尔,罗素最天才者:舍勒,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的代表: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现象学对新康德主义的反抗;分析哲学对新黑格尔主义的反抗。
政治立场左倾:萨特,梅洛-庞蒂,法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右倾:海德格尔中间:胡塞尔,舍勒,伽达默尔短寿:舍勒,梅洛-庞蒂,都只有50来岁。
长寿:伽达默尔(1900-2002)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很少有学术继承人,只有芬克等人。
二十世纪主要哲学的分布形态:德法的现象学,英美的分析哲学,在亚洲有,日本的京都学派,印度新吠檀多哲学,中国新儒家与唯识论复兴,伊斯兰哲学复兴。
京都学派代表人物是,西田几多郎,田边元,西谷启治,久松真一。
学派中有很多人跟海德格尔有过交涉。
田边元和西田的几个学生如九鬼周造都去过德国,跟随胡塞尔学现象学。
当时海德格尔还没有发表《存在与时间》,算是胡塞尔的大弟子。
这个大弟子领着日本和各国的学生一起学习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等著作。
京都学派的思想基础是佛教的"无",他们融合了禅宗、净土真宗与西方哲学。
印度新吠檀多主要有梵社领袖罗姆·莫罕·罗易和泰戈尔(圣诗),以及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的创始人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辩喜)和罗摩克里希那。
再后来有甘地(圣雄)和奥罗宾多·高士(圣哲)的整体吠檀多论。
吠檀多在历史上融合了佛教的思想。
中国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的兴起,与佛教唯识论的复兴有直接关系,熊十力原是欧阳竟无大师的弟子,后来以《新唯识论》叛出师门。
追溯历史,到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他的师渊追溯到道家的陈抟,陈抟的师渊又追溯到唐末佛教僧人麻衣寿崖(表明了隋唐佛学的兴盛)。
熊十力以唯识论研究儒学,后放弃唯识论的立场。
章太炎以唯识论研究诸子学,特别是庄子,写了《齐物论释》。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的这三个学派都受过佛教的熏陶。
伊斯兰哲学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有过兴盛,主要有三大学派,一,逍遥学派,代表人物阿维森那,阿威罗伊,主要综合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伊斯兰思想;二,光照学派,苏哈拉瓦迪创立,波斯人,受琐罗亚斯德影响,认为真主是真理之光,真主的余光创造世界,并影响到中国四大经法师(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王岱舆援儒入穆,真一数一说);三,智慧学派,萨德拉,波斯人,波斯是伊斯兰哲学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萨德拉的存在与本质说,受到基督教诺斯替派的影响。
章太炎曾提到,北宋五大儒之一的张载,思想上受到清真教的影响。
反过来,清真教也受到张载的影响。
中国明朝时期济南的一座清真寺铭文叫:来复铭。
来复铭参考了张载的西铭,启发了后来援儒入穆的思想。
生平胡塞尔生平: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人。
1883年起,胡塞尔在维也纳跟随布伦塔诺(1838~1917)学习心理学和哲学。
胡塞尔继承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不过布伦塔诺是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而胡塞尔把"意向性"发展为一个现象学概念。
胡塞尔生前只发表了7部著作,他去世后还遗留了数万页的手稿。
一位比利时年轻人,天主教圣方济各修道士布雷达透过纳粹的封锁,把胡塞尔的手稿转移到了比利时卢汶大学。
二战之后出版了《胡塞尔文集》,但工作量巨大,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胡塞尔早期受布伦塔诺的心理主义影响,主要研究数学、逻辑和心理学的关系,受到弗雷格的批判。
胡塞尔反省了自己早期的思想,创立描述现象学,发表了《逻辑研究》,共两卷,第一卷是批判心理主义,第二卷虽然说的是描述心理学,实际是描述现象学。
标志着现象学的建立。
后来,胡塞尔侧重于先验现象学,主要著作:《作为严格的哲学》,《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
晚年胡塞尔侧重于生活世界,发表了《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
舍勒生平Max Scheler,生于1874年,逝世于1928年。
现象学的第二号人物,第一个把现象学引入实用领域,创立了价值伦理现象学。
他还是知识社会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先驱。
舍勒思想庞杂,被称为德国哲学的神童。
舍勒还是一位天主教神学家,不过到了他的思想后期,他对自己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海德格尔生平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黑森林地区(盛产童话,也出了一位哲学家),和维特根斯坦同年。
与体用论的关系,体用是描述性的,而不是演绎性,但又不是截然两分,有一种语言的融合,主要是描述性的。
体用论正式提出于华严经和华严宗。
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的诠释。
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士兵口袋里都有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士兵口袋里都有一部海德格尔的文集。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说明了德国人对他们作品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荷尔德林和黑格尔、谢林在神学院上学时住一个宿舍。
海德格尔的政治污点,是倾向于纳粹,并担任近1年的大学校长。
海德格尔只是在思想意识上倾向纳粹,并不是赞同纳粹的一切行动。
但这些也足以使他和胡塞尔的关系断裂。
战后海德格尔被盟军剥夺了教席一段时间,海德格尔也做了反省和辩解。
汉娜-阿伦特,是犹太人,跟海德格尔有一段师生恋。
萨特生平萨特跟梅洛-庞蒂生平有些类似,都是早年丧父,一起在巴黎高师学习,到德国学习现象学,参加二战时期的法国抵抗运动,存在主义,左倾,研究马克思辩证法,同情苏联与中国,反对苏联对捷克的入侵,最后闹翻。
萨特跟女友波伏娃的婚姻契约。
萨特写小说很多,拒绝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两部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
二战后,萨特曾经拜访过海德格尔,但海德格尔对他很傲慢,萨特气得浑身发抖。
传说,海德格尔曾经在划雪场休息时,随手翻了几页萨特的《存在与时间》,就扔在一边,再也不看了,说萨特根本就没有理解。
萨特后期主要是用存在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形成《辩证理性批判》,萨特边嗑药边写了这本书。
梅洛-庞蒂生平海德格尔比较欣赏庞蒂。
庞蒂对现象学的描述较为通俗易懂。
当胡塞尔的手稿被转移到比利时的卢汶大学时,梅洛-庞蒂特地跑到卢汶大学研读手稿,掌握了一些别人没看过的东西(独门秘笈)。
伽达默尔生平伽达默尔(Gadamer,1900-2002)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等。
伽达默尔一生长寿且经历丰富,善于周旋。
少年时代生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求学在魏玛共和国,经历纳粹时期,与纳粹保持距离,但又参加纳粹的入党学习班,然后是东德的苏俄占领区,与苏军关系很好,并且在东德的莱比锡大学当上了校长,随着东德越来越苏化,伽德默尔觉得越来越不妙,借口想晚年在故乡度过(他的故乡在西德),并且通过了苏军的审查同意,但在他离开东德之前被逮捕了五天,进行了搜查(伽德默尔在自传中特别提醒没有做过牢的人,腰带、鞋带都要没收,衣服上的铁纽扣、铁拉链都要被剪掉)。
当伽达默尔到达西德时,又被当作东德的奸细扣留,他通过托关系打通了盟军司令部的人,获得自由。
在西德,伽德默尔当上了法兰克福大学的首席哲学教授。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西马重镇社会研究所,和伽达默尔成了同事。
伽达默尔对他们表示蔑视:他们一听到逻各斯本体论,全都成了听盲,聋子。
基本思想:意向性,胡塞尔认为"表象的意向对象和它的现实的对象一样"。
见分相分,山河大地即是相分,不存在中介对象,否则在心物之间有存在无穷过的中介对象。
第八识的相分同时又是第六识的相分,否则有无穷过。
第八识的相分,相对第六识来说,是客观的。
第六识的妄想是独影境,不是带质境和本质境。
本质直观。
通过本质还原或本质变更得到,实际是一种概念分析,想象对象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区分偶然属性和本质属性,而达到本质洞见,即本质直观。
现象学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