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

“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

“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所含中药成分也大致相同,功能主治却各异人参归脾丸由人参、当归、白术、黄芪、远志、枣仁、龙眼肉等中药配伍而成。

这里面的人参、黄芪、白术具有补元气、健脾胃、生津止渴、补气固表益阳的功效;当归能补血活血;枣仁和龙眼肉能补血养血而安神;远志有安神的作用。

所以人参归脾丸具有补气、养血、健脾、安神的功能,能够治疗由心脾气虚而致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体倦食少,以及妇女月经量多色淡、淋漓不止等症。

”人参健脾丸是由人参、茯苓、山药、黄芪、白术、陈皮等中药组成。

方中的人参、黄芪、白术是补气、益阳、健脾的药物,具有很好的补气健脾益阳作用;茯苓、山药是健脾利湿的良药,具有健脾胃、补肺肾、渗湿安神的功效,能治疗脾胃虚弱所致诸症。

所以人参健脾丸常用于治疗由脾虚胃弱所致的身体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腹部胀满、完谷不化等症。

虽然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内都含有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健脾、益阳的中药,但人参归脾丸中又含有当归、远志、枣仁等养血安神的中药,所以它偏重于补气养血,就像你刚刚说的能治疗脾肾阳虚所致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贫血、神经衰弱等症。

而人参健脾丸偏重于健脾理气,确实应治脾胃虚弱所致的身体瘦弱、厌食、腹胀纳差、泄泻、腹部饱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等症。

”一个偏重于补气养血,一个偏重于健脾理气。

滋补心脾的妙药——归脾丸xx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这个归脾丸在中国的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我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就能有个了解了。

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

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的方子还没有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一位高人,薛立斋又给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这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薛立斋大家都熟悉了,我在《这才是中医》里面专门写了,他是明代太医院的院长,手段那是非常的高强。

那么,这个归脾丸是治疗什么的呢?我从一个例子开始讲起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有个家长找到我,要给她的儿子治疗肾病,这个小孩八九岁,当时我一看这个孩子,吓了一跳。

这个孩子的脸色,一看就是病色,整个呈现出一种枯萎的黄色,中医叫萎黄,那种土黄的颜色,这种颜色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所以一看到,都觉得有些害怕。

当时这个孩子是肾小球肾炎,尿检蛋白很高,在西医医院住院,用了激素以后,稍微控制了一些,但是改善不大,于是西医最后劝他出院,找中医调理吧。

其实当时我看到这个孩子的脸色,都不想给调理了,但是心中不忍,就说试试吧。

开始我怀疑他肝是否有问题,因为脸这么黄,孩子的母亲说:西医也这么怀疑,但是检查没有异常。

这个孩子的脉是洪大的,来势汹汹,我心里想,这么大的热啊!于是,开方凉血活血。

七副药,希望清热。

结果,七天后,没有任何效果。

这让我非常的痛苦,我觉得不能耽误人家了,当时差点说另请高明吧。

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提醒我:病了这么久了,应该不是实证啊。

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再细诊脉,重按无力,再看脸色,分明的萎黄啊,这是脾血亏虚之极啊。

那么,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于是我就想到了归脾丸,我告诉家长,现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服用归脾丸,同时开始撤激素,每撤一次激素,服用的归脾丸的药量就随之增加一点。

结果,孩子再次来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他整个的脸色萎黄已经基本消失了!当时一走廊的人纷纷出来看,都说这个孩子“活过来了”。

后来,他的情况继续好转,到了西医医院复查的时候,西医的主治医非常的奇怪,说这是怎么变过来的,家长就告诉说中医调理的。

这里面,就是这个小小的归脾丸的功劳。

归脾丸的方子是: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主治是: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大家别看归脾丸的方子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首先,方子里面上来就包含着四君子汤,这是补气的,再加上补气的黄芪,乍一看,大家一定会觉得整个的归脾丸是补气的方子,但是,在方剂学里面,归脾汤确实补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谁都离不开谁,他们两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大家看到我们八卦图中的阴阳鱼了吧,这个气和血也是这么抱在一起的。

那么,高明的中医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当他想补血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人的气是否不足,如果不足,您单单补血那是不够的,因为血之化源不足,那怎么补血都会没有后劲的。

而补气,其实主要就是补脾气,这个脾主气,和气的关系密切,我们今天说“脾气”的时候,主要是指“发脾气”,发火,这个词是怎么演化来的,值得追究一下,仔细想想,一个人要发火,确实是需要脾气足的,才能有力气发火。

在中医里面,认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需要脾胃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来转化的,所以,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是归脾汤这个方子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高的还在后面呢!方子叫“归脾汤”,意思很明确,是对着脾去的,怎么里面还加入了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的药啊,尤其是薛立斋,还给补上了宁心安神的远志,这是为什么啊?原来,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这是高手出招的手法。

方子里面的养血的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为什么呢?因为血液的耗伤,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大家估计都有体会,比如最近工作压力大了,要连夜整理文件,每天焦虑地思考,最后一定会感觉心血不足,出现一些健忘、失眠、心悸等心脏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明显的耗伤心血的例子。

所以,要想养血,就要把这个漏洞给补上,否则如果总是心神不宁,这个血总会耗伤的,所以方子里面就加入了远志,加入了酸枣仁、龙眼肉,这样,心血补足了,那么我们的血液就会更好地生发和保存了。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归脾丸这个中成药,可以治疗因为心神耗伤过度,引起的心血不足,比如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指出:“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

我给那个小孩子调理身体,其实用的归脾丸的量非常的小,小小的水丸,我当时好像只让他每次吃四丸,每个星期加两丸,大约是这个量,因为时间太长了,我记不住具体的量了,但是大致如此。

我的意思是让他的脾足,然后生血,结果效果如此之好,说明中药贵在对证,未必需要那么大的量。

那么,为什么这个方子叫“归脾”呢?这是说,要把脾所管理的水、血等物质,都重新归脾管理。

在中医里面,脾的功能很多,除了帮助吸收食物精微物质,还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还有统血的作用。

比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就是在气的推动管理下运行的,如果脾虚,气不足,那么血液就会跑出经脉,这就叫“脾不统血”。

很多妇女的血证,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统血”有关。

而归脾汤(归脾丸)就是治疗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的方剂。

关于归脾丸治疗血证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多讲了。

脾还负责运化水液,所以水在体内的运行,也和脾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好理解,脾属土,我们中国人常说:“水来土掩”嘛,所以,管理水的部门,一定有脾一个。

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比较典型,一位朋友,他的母亲患了一个病,是小便不禁,总是不知不觉中,尿就出来了,很尴尬,就把我找去看看,我去了以后一看,老太太的手都肿了,手上没有皱纹,都是鼓的。

同时,她晚上睡眠不好,做梦,都是稀奇古怪的梦。

我于是明白了,这就是心脾两虚的问题,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以会梦多,水肿,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的缘故。

遗尿,也是脾气不足,不能固摄水液了。

于是,我就告诉她用归脾丸服用。

结果,几天以后,他儿子告诉我,老太太诸证皆愈,好了。

这就是脾气足了,能够管理水了,也就不再遗尿了,水肿也好了,能正常地运化出去了。

归脾丸是一个蕴含了中医关于气血互生的关系的方子,里面有着很精妙的奥秘,现在说吗书上的功能与主治是:从他的描述来看,有点像寒热错杂导致的腹泻。

但是我观其肚子较大,面色白,觉得他应该是脾虚,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平时,会不会听到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有的时候是气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水的声音。

然后我看他的舌头,非常明显的脾虚湿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满是水液。

这种人,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舌质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当时判断,这位朋友是因为脾虚,导致脾土无力控制水湿,水湿则更加加重了脾虚,这样脾无力运化水饮,因此导致了腹泻。

于是,我告诉他,可以去买一个中成药,叫平胃丸,试着服用两天。

结果,第二天他告诉我,只吃了一天,腹泻居然就停止了!后来再服用了几天后,我让他改服参苓白术丸,加强补脾的效果,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腹泻居然就这样好了。

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深深感觉,如果对症,中医那些经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经历,其实每位中医都有,甚至有很多中医非常擅长使用这个平胃散。

这个方子我会在后面介绍给大家的。

现代人湿气特别重,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时候发现的,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的电脑里面有很多舌图,有三千多张,我每天就是习惯地看这些舌图,有一天,我蓦地发现其中有几乎一半的舌像水湿都很重,这让我很疑惑,当时我以为是因为这些舌图都是在医院里面拍摄的,后来,毕业了,我在观察普通人的时候,发现水湿的比例也是这么多的。

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想,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

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现在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

很多人觉得买饮料没买凉的吃亏了,同样是一块钱一个饮料,他在冰箱里放过的饮料含着电钱呢。

我一定不拿那个常温的,一定给我拿那个凉的,这样把冰凉的水都灌进肚里了。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

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下去了。

现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像,很多经常喝凉啤酒的人,都会有慢性腹泻的毛病,一吃凉的就腹泻,其实这就是脾肾阳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