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一)时代起源说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3](二)功能起源说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
稽古分名槚蔎茗荈。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
’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
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茗又为茶之通称。
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
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
‛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产源考证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
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
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臵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
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
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
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
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3]形态特征编辑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
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
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1]主要变种编辑白毛茶白毛茶白毛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 var.pubilimbaChang 1981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嫩枝及叶片下面均被有密柔毛,花特别小,萼片被灰白毛。
产云南南部、广西。
[1]香花茶香花茶香花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 var.waldenae(S. Y. Hu) ChangHu) Chang 1981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狭窄倒披针形,花有香味。
产广东、广西等地。
[1]产地生境编辑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
[1]品种类别编辑茶树品种从分类上认定,它们分属于四个系:五宝茶系:广西茶、大苞茶、广南茶、五室茶、疏齿茶;五柱茶系:厚轴茶、五柱茶、老黑茶、大理茶、滇缅茶、园基茶、皱叶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秃房茶系:勐腊茶、德宏茶、突肋茶、拟细萼茶、假突房茶、榕江茶、紫果茶、多脉茶;茶系:茶、苦茶(变种)、白毛茶(变种)、普洱茶、多萼茶、拟细萼茶,元江茶、高树茶。
茶树品种主要分为两类:群体种与无性系品种。
群体品种有: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以上为国家级良种),元江糯茶,秧塔大白茶,镇源马镫茶,绿春玛玉茶,漭水大叶茶,冰岛大叶茶,坝子白毛茶,云龙山大叶茶,景谷大叶茶,团田大叶茶,邦东大叶茶,官寨茶,大厂茶,澜沧大叶茶等。
无性系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云南大叶种的后代。
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1O号、云抗14号;云梅、云瑰、矮丰等;云选9号、云抗37号,它们都是勐海种的后裔。
[4]茶叶品种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绿茶绿茶(5张)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分为: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滇桂黑茶(六堡茶等)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5]繁殖方式编辑种子种子繁殖方法简单,成本低,后代适应性强。
但是,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容易产生变异,不易保持良种的优良性状。
茶籽采收茶籽的采收茶果采收应按成熟标志及时采收。
茶果成熟的标志是:果壳呈绿色,微现裂缝;种壳硬脆,呈棕褐色;剥开种南宁,籽业饱满。
呈乳白色。
一般茶区以霜降前后采收茶果较为适宜。
采收茶果,要及时、分批进行,做到行熟先收,尽熟迟收,以保证茶籽质量。
虫蛀的茶果,不要采收。
不同品种的茶果,要分别采收。
采回的茶果,应摊放在干燥和荫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晒和雨淋。
摊放厚度不宜超过10厘米,每天翻动一、两次。
三、五天后,茶果开始裂开,可轻轻揉压,使果壳与种子脱离,然后用筛子蜊筛出茶籽。
脱壳的茶籽,再适当摊晾,使茶籽含水量降至30%左右。
脱壳摊晾的茶籽,去掉夹杂物及虫蛀、劣变者,然后过筛(筛孔直径12毫米)分级,就可以播种。
播种播种时期最好冬播。
冬播比春播发芽率高,出土早,可节省茶籽贮藏的费用和人工。
浸种催芽,先将茶籽用25-30℃温水浸4-5天(每天换水两次,浮在水面的茶籽捞出淘汰),然后摊于高在室内的砂畦上(铺砂厚5-6厘米),厚7-10厘米,上面盖一层5-6厘米厚的细砂,砂上再盖以稻草。
室温保持在25℃左右,每天洒水一次。
催芽室空气要适当流通。
当50%的茶籽露出胚根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可采取穴播和单粒条播,单粒条播行距20厘米,料距3-4厘米。
穴播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茶籽4-5粒。
播种后随即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
冬播覆土稍厚,春播覆土宜浅。
扦插发根的生理基础茶树营养器官,具有生理上的自然再生作用。
即一部分器官丧失或残缺,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生长妯丧失或残缺的部分,而使其本身恢复原来完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