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总第20卷第1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20NO.1・哲学与史学・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马得禹(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儒家的起源问题从汉代至今研究者颇多,也有些争议。

纵观古今,到目前为止,所涉及到的有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关键词】儒家 起源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10-02 关于儒家的起源,研究者已多有论述和考证。

笔者认为所涉及到的问题无非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本文将作以总结性的阐释。

第三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本文试图通过历史推测,作以重新阐释。

一、关于“儒”的来源关于“儒”的来源是从“儒”字的含义和“儒”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两方面去研究的。

《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曰:“儒,乡里教以艺者。

”《礼记・儒行》孔疏引郑玄《三礼目录》又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广雅・释古》曰:“儒,柔也”。

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

”杨雄《法言・君子》称:“通天地人曰儒”,《风俗通义》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

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称:“凡有道术者皆为儒”。

章太炎说,“儒”作“需”,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原儒》中说,儒是“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

从古人对“儒”的解释来看,“儒”指一类人,根据众多解释认为其性格是“濡”,那么他在当时的身份以及其适合的职业应当是私家讲学的私学之师,讲学者最初是官方的,官方讲学之人一般称为“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

“儒”字始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清人刘宝楠解释为“儒为教民者之称”,又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儒之道”。

这些解释都是从古代典籍中对“儒”的字面上的解释而推断出的它的名称的涵义及身份,那么其来源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儒”字产生之前,这类人应该是干什么的。

除对“儒”的字面解释之外,是要通过他的外在特征去探求他的源头,古人所注重的“衣、食、住、行”其中放在首位的是“衣”。

那么,可以根据他们的服饰再进行推断。

春秋以来有“儒服”一词出现,如《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 忽(笏),儒服而以见墨子”;《庄子・田子方》托言鲁哀公称“举鲁国而儒服”,《说剑》又记庄子欲“儒服而见(赵)王”;《礼记・儒行》托言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是讨论关于“儒服”的问题;荀子攻击儒者,以“逢衣博带”的服饰为言。

《后汉书・儒林传》注曰:“儒服,谓章甫之冠,逢掖之衣也”。

《礼记・儒行》郑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

此有道艺者所衣也”。

《列子・黄帝》称孔子为“逢衣徒”,向秀注:“儒服宽而长大”。

据学者考证,“章甫”是殷代的冠饰,为高高的儒冠;“绅”是扎着宽宽的大布带子; 笏”,就是在腰带上插着笏板。

这种穿着打扮是殷代主持祭祀的巫师们穿的。

衣服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儒者的服饰来源于史巫的服饰,而且他们在身份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有道艺之人,并且孔子还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的一篇《要》)。

殷代的统治阶层是以“神”为本的,神的启示及其相关原则在王事活动的一切领域中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如《礼记・表记》中所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巫师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可见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高,对知识的统治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

在周灭商之后,统治阶层主导精神也由“神本”转向“人本”,掌握知识的群体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中一些人也失去以往的官职从而成为私学的传授者,而他们的服饰并没有改变。

这就是儒者与史巫的源流关系。

二、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儒家具有系统思想是从孔子之后才开始的。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礼”、“道”。

孔子曾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的主张是仁,但他用仁来释礼,而且在礼的框架内去阐述他的仁,可见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仍然是“礼”,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来源便是“礼”了。

关于“礼”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三代以前,这是以一些考古发现的礼器得到证明的,到了夏商周三代,礼逐渐成熟完善。

在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着单纯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用暴力的手段获取猎物,在内部表现为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的出现,原始部落逐渐分化,出现了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并且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作为统治者要管理很多家庭组成的国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礼”。

“礼”产生于人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焚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是一种仪式,它起源于祀神,古人对天、地、祖先都要祭祀,祭祀时要举行各种仪式,这种活动便是礼的起源。

后来统治者为了能牢固地统治人民,利用原始宗教,将自己的意志归结于上天,认为自己是天子,代天行事,当然非常注重祭天。

关于像天一类的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显得很神秘,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神,通过祭祀来达到敬神祈福的目的。

人们对于祖先也是非常崇拜的,因为要繁衍后代,所以要经常祭祀祖先。

统治者将这些祭祀活动时举行的仪式制度化,便形成了礼制。

使之形成一种规范来约束人民,它是一支无形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秩序,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上层社会对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社会的发展从蒙昧到野蛮,由野蛮到文明,贪欲成为发展的动力。

在原始社会末期,财富的积累,导致无度的掠夺和厮杀,氏族制度已无能为力,社会失去控制,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统治阶层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使社会规范化、秩序化。

当然一个社会的运转光靠暴力是不行的,于是作为祭祀鬼神时的仪式经过规范化形成了礼制。

礼制之所以能成为早期社会秩序的支柱,是与周代建立之后,否定“神本”重011视“人本”有很大关系的。

从而使礼制具有了巨大约束力。

它综合体现了人本传统、王权至上、祖先崇拜等因素。

尤其在周公辅政时代使礼系统化。

所以在西周到东周初期维持社会秩序的是礼制。

直到东周,由于分封制的负面效应,加上社会制度的变革。

出现了所谓的“礼坏乐崩”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周礼瓦解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思想家———孔子。

他面对着这个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他大声疾呼“克己复礼”,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但在都需要改革的国家,无法再运用他的学说,于是他只好将自己的学说传授于门徒,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教育家。

而从他开始,由于弟子们的继承,使儒家正式成为一个流派。

三、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焦点集中在是孔子还是周公。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证明起来也很轻松,因为关于孔子以及其学说和门徒历史记载非常清楚,只要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出结论。

至于周公,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离我们的距离较孔子要远多了,而且缺乏历史依据,那么只能靠历史的推测了。

经过推测,认为周公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不无道理。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说:“孔子的道德教训所包含的义务,都是在古代已经说出来的”。

在古代“说出来”的这个人可能是周公。

周公制礼作乐在历史上是被证实了的,而且是广大学者所公认的。

那么周公在制礼作乐过程中是他独立完成的呢,还是有一个集体来统一完成的呢?这个问题解决了,关于周公是儒家创始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周王朝的建立是在殷商衰败基础上的。

殷商衰败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秩序的失衡,所以周朝建立初期,便面临一个规范制度、重建秩序的迫切任务。

武王过早地离开人世,年幼的成王难以维持朝政,于是整个国家的统治重任也就落到了武王之弟周公的肩上。

西周才刚刚建立,势单力薄,仅靠周公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渴望贤才的周公就想到了殷代遗民中的儒者。

这些儒者对礼乐当然是精通的。

可能他们后来接受了周公的邀请来辅助周公来完成礼乐。

从周公制出的礼乐制度来看也留有殷代的痕迹,如《论语》所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关于儒者如何参与礼乐的制订已无从考证,但制定礼乐因袭殷商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记载,据《尚书・洛告》记载:“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余齐百工,平从文化于周。

予惟曰:庶有事。

今王即命,曰记功。

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不视幼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滔滔,厥攸烁叙,弗其绝。

厥若及彝抚事,如予。

惟以周公往新邑,平向即有僚,明作有功。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

四方迪乱来定,于宗礼亦未克成。

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延保文武受命,乱为四辅。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周朝夺取政权之后的初期仍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礼乐制度,仍然沿用殷人的制度,因此造成各地秩序的混乱。

因而周初统治者最为忧虑的是,尽快制定符合周王朝利益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对周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统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七年致政成王。

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由此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几年内,周公就制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礼乐制度。

如凭借周公个人力量完全是不可能的。

根据推断,周公制定礼乐时可能有大量的殷代遗民中的儒者参加。

因为周公所制的礼乐是对殷代的礼制有所继承的,对殷代的礼制最熟悉的当然是遗民中的儒者,通过他们的辛勤劳作,以显示了他们对周公的忠心,因而周公对他们也是非常看重的。

所以儒者与周公之间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凭借着周公的影响,使他们的言论以礼乐的形式播扬于天下。

虽然这个时候没有形成一个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团体。

但他们的思想已趋于系统化,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礼坏乐崩”,儒者的整体力量失去效应,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未间断,只是由官转为私。

这就有了私学,所以私学最初宣扬的思想还是礼制的思想。

尤其在鲁国,因为周公被封于鲁,当然他的影响也就在鲁地较大,出生于鲁地的孔子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所以周公可以看作是儒家的真正创始人,而孔子只是周公礼制文化的继承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