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规划中风景文化环境的营造摘要:在特色中国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应探究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实践的特点和趋势,吸收国际景观设计成功经验,更需有自身特色和内涵。
风景园林、城市设计的多学科多体系多方法多向度的融会应该以社会实践方式沿袭传统生存艺术文化,探索更富有现实意义的文化城市的特色景观。
这样才能营造真正富有风景文化环境的城市,才能建造具有可持续性生存艺术的城市,才能建设有中国传承、历史文脉的风景园林特色文化城市。
abstract: the urban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bout the urban desig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 and absorb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design. what is more, it need to have its own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 the fusion of many discipline, many system, many method and and many dimension abou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art culture by the method of the social practice, exploring the city landscape which has more rich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ly though this, it can create the city which has rich landscape cultural environment, build sustainable survival art of city, construct the cultural city which has the chinese heritage, historical context of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关键词:城市特色;风景园林;景观文化key words: urban characteristic;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culture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64-03————————————作者简介:侯宇鹏(1986-),男,黑龙江绥化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0 引言全球一体化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正是在这种不断趋同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城市逐渐地褪去了特有的各自的形象;以“文化主体”自居的西方世界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泛滥他们的价值观。
然而城市恰恰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大的物质记载,正如雨果曾说过“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他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因此,探索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研究每个城市本身所展现的和将面临的城市景观问题,对我们来说都关系到华夏文明的承袭与发展,关系到民族文化得到自尊与他尊;更关系到是否能够在压力下实现城市文化进程中和谐的可持续的文化景观城市,建设城市风景文化的环境品位。
1 风景文化的本质及内涵再认识1.1 风景文化风景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两类景观,是一种物质景观现象。
风景是能从审美与欣赏上引人关注的,它涵盖景物、景感、条件三个基本要素,其内涵广泛,但通常指代风光、景物。
“风景”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如《晋书》中“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李白诗词“当时饮酒逐风景,壮士成就功名疏”。
《滕王阁序》中王勃有“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的描述。
可见中国对风景的认识由来已久,风景具有变化无穷的实质,形象与色彩各有迥异的特点。
中国古人有深刻的理解,并添加了诸多感情和艺术色彩。
在领会风景的生态循环、气象变迁、外力作用的客观事实中,加入了许多人文因素。
这种朴素的特色生态观使风景文化深深根植于人心。
所以中国从古至今不仅仰慕向往自然,也在通过造园的方式延续自然景观,丰富城市风景。
风景随着人为因素的融入,渐进地由个体转向群体,由情感转化为文化。
这种文化承担了对美感的向往,“施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造园与风景审美的思想穿凿了富含极高文化艺术造诣的的文化景观特色园林,总而言之是一种风景文化环境。
风景存在于人的参与和自然之间,这体现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对“风景”的特定实践特点,从而产生实施的深度和价值宽度。
在古代人们对风景的朴素的感性认识在当时条件下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风景文化;现代随着生态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交流和发展的兴盛,创造了理性认识风景的条件。
现代风景文化不同于较为单一审美价值的传统风景文化,而是富含审美文化价值的同时,又具有多样性的生物和文化保护,多种学科的理论发展、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经济价值。
在古代,风景在城市中,绝大多数是以园林这种特定方式存在,它的实践主体是皇家贵族或名商富贾一类人,以一种“知行合一,施法自然的实践途径,体现一种私人化的个性审美实践。
这是一种整体规模小、环境影响小的上层风景文化。
现代是一种公众性社会实践时代,在打破历史围墙的同时,现实状况下的风景景观成为开放的公众受益的开敞风景景观——开敞空间。
它实践的主体扩展为整个社会群体,其产生的效果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环境影响。
1.2 风景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风景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系统中的一部分,是现实表现中的一部分。
这其中有自然的物质层面,更有很多文化内涵。
这种风景文化的内涵释义为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指导所表现出来的使城市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能力,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应营造不同的城市风景文化环境。
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承是解决城市特色发展的科学道路。
特色的城市不仅受物质建设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2 风景与文化关系风景做为一种极具内涵的表现形式,承载生态、文化、生命、灵魂和思想。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钟爱自然山水的传统,其中构建城市山林和私家园林都是我们祖先拥抱自然的方式。
如今,那些曾经若隐若现的、显赫一时的古代园林都已然成为历史的遗迹。
然而今天我们打破它们历史的围墙,作为一种公共的时代特色空间,使它富含了新的生机活力。
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沉淀与他身上的历史文化沿革,仍然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
风景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由来已久,这也是现今作为城市名片的风景景观在创造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文化的原因。
正如18世纪一位英国建筑师来到中国,在领略气象万千的中国园林后感叹诗画与哲学的融合。
中国的园林绝非只作为单一的居住与休闲场所,它的建筑形式、色彩搭配、空间组合、声光景致、植物姿态等都富含美学情趣和人生态度;在充满积极人生哲学的同时也倡导依山峦水、养性助寿的生存艺术。
正如孔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以一种内省的思维模式营造“虽由天作,宛自天开”的风景文化意境。
将日月天地、草木山川等自然万物与人类精神世界统一起来,因而风景与文化息息相关。
现代城市更讲求生态文明,文化在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不仅使经济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教育、休闲文化等等诸多文化渗透到风景元素中,还使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念、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湛透于风景文化。
景观文化色彩更甚景物本身,就像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一样,在园林中美学是其中一个层面,彰显品德风度,修养学识是其所含真意,这种“君子比德”的思想文化就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可见风景文化已经成为从整个社会到单一个体的精神文明。
“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表现在与生存空间的紧密关系,在园林造园中有具体的体现:景观建造多有深池,蕴含“临深使人志清”,奇峰怪石有“登高使人意远”,而亭楼曲廊是“故故匿之,不使人见”,蜿蜒小道,层峦叠嶂,为“曲径通幽”的文化思想。
在有限的空间中筑山理水营造自然景观,是一种悠远峥嵘文化,展现的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文化底蕴。
3 风景文化的现实取向及问题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的组织和利用形式,其活力来源于多样性。
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各种功能来满足各类人群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都需要立足时代,传承历史,塑造城市文化环境,在自身的城市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脱颖而出。
而创造这种鲜明的文化环境,就应否定单一依靠规则的建筑和机械的规划形式,以风景园林的形式展开的景观文化或许更加符合城市现实价值的取向。
丰富特色的规划思想,建立先进的建设规范,生动展现地区文化精神。
以风景园林为基础的文化环境营造更加适于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生态文明,依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布局、空间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做深入分析。
从抽象到具体,由分散向整合,落实城市风景文化环境要素特征,实现城市景观可持续的发展。
斗转星移,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从西半球来到了东半球的中国。
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城市景观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城市美化运动此起彼伏,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由此我们看到眼前种种城市景观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正遭到破坏,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缺水,有更多的人处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
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50%以上,水泥达到30%;城市内部的生态脆弱难以为继,很多城市街道上除人外没有任何生物,钢筋水泥林立不是风景文明,更不是生态文明,而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园林景观文化的荒漠。
文化缺失的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又一危机。
我国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在恰当的地段建设一些欧式古典风格的建筑无可厚非。
但一些城市流行的“欧陆风”则是不伦不类的文化错位,是一种低质低品位的风景文化。
西方人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文化回归,而我们也趋之若鹜,是景观文化的缺失,更是民族文化的危机。
在中国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
风景文化的定位与城市环境的营造是当代中国乃至设计师应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