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接触
早在两千年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欧洲;但是中国人知道美国的存在却是在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和美国都是很封闭的国家。
美国人是从欧洲人那里间接地了解中国的,而欧洲人自己对中国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
据说乔治·华盛顿在1785年听说中国人不是白人时居然感到十分惊讶。
首先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人是一些商人和探险家。
在1779年左右,两个美国水手乘英国轮船到达中国广州。
他们返回美国之后向他们的家人和亲友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但他们的叙述却被人们耻笑为天方夜谭式的鬼话。
例如,他们说在美国西海岸北部只卖6美分一张的海狸皮,在中国的广州能卖到100美元。
也许这是美国人听到的关于中国的最早的消息。
尽管一般美国人对这一类海外奇谈只是付之一笑,但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商人对这类消息极感兴趣。
刚刚独立后的美国海外贸易正处于困境之中,来自中国的消息使他们决心打开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
1784年8月,纽约商人出资由美国国会租赁的一条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标志着中美交往的开始。
早期来华的美国商人和探险者对于中国了解甚少,他们往往抱着一种敬畏和好奇的态度看待中国人和中国文明。
1796年,一位在费城定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雇员在自己的房子里摆放了一些中国古董。
他在1797年出版了描述他与中国皇帝会面经历的一本书,这是在美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第一本书。
当时在欧洲广为流传的《中国古玩》(Chinoiserie)一书也在美国流传开来。
19世纪初,一些美国富商和博物馆开始收集中国绘画、瓷器和丝绸,但由于这些
人的鉴赏力很低,因此所收集的中国艺术品档次不高。
1834年一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并缠了小脚的中国青年女子在纽约一家马戏团作为特别节目公开亮相。
在19世纪,美国人主要是通过传教士了解中国的。
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
他们通常受过较好的教育,为了传教,他们还要学习汉语、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
第一位来华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叫埃力亚·布里奇曼(Eliajah C.Bridgman,1810-1861)。
他于1830年到达广州,自1832年起,他开始出版《中国宝库月刊》(Chinese Repository),向美国和欧洲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这本杂志办了15年,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里奇曼还与他人合作将圣经译成中文,这本中文圣经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于上海出版。
第二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是塞缪尔·威廉斯(Samuel W.Williams,1812-1884)。
他是19世纪美国最知名的汉学家。
他于1833年来到中国,在广州主持外国在华传教团体的出版物,同时协助布里奇曼编辑《中国宝库月刊》。
1848年他写的《中央王国》(The Middle Kingdom)一书问世。
这是第一部由美国人编写的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术著作,它澄清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并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威廉斯返回美国之后,在1877年被耶鲁大学聘为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成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
中国人对于美国的了解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最早到美国去的中国人是木匠和海员。
1788年在一艘英国轮船上工作的大约70名中国木匠来到美国西海岸。
1795年一位名叫奥唐奈(O'Donnell)的美国商人从广州返美时带着三名中国雇员到巴尔的摩。
在1820至1848年间,美国旧金山海关记录到的来自中国的入境者只有14人。
后来,随着“淘金热”的到来,大批华人劳工来到美国。
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由于其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他们在促进中美两国文化交流
方面所起的作用甚微。
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关于美国的书是谢青高1820年在广州出版的《海录》。
他原是一位海员,有一次他的船在南海航行时遇到暴风雨沉没,他被一艘外国轮船救起,然后在外轮上当水手14年,去过很多国家。
晚年失明,口述成书。
在该书中,美国被称为“米里干”。
书中说,“米里干在英国以西,原属英国,今已独立。
”“米里干为一岛国,孤居海上。
”从该书内容看来,作者对美国所知甚少。
该书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甚至在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仍然对美国一无所知。
1838年布里奇曼出版了《美理哥合省志略》(History of the USA)一书,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地理和历史。
在此后30年中,该书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关于美国的权威性著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第一次睁开眼睛面对美国,才知道美国是一个面积与中国相似、由哥伦布发现、由华盛顿建国、由政府依据法律治理而不是由国王或贵族统治的国家。
这种认识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长期以来所持的错误概念,即中国之外皆为未开化之蛮夷所居的“蛮荒之地”。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和蚩尤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culture/wenhuazonghelunwen/12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