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在线理财网站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在线理财网站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在线理财网站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兰王盛摘要:互联网在线理财网站是未来大众财富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前互联网理财模式有借贷理财模式、移动记账理财模式以及移动基金理财模式三类。

本文对美国在线理财财务规划公司———Mint的特点进行研究,同时介绍美国对在线理财网站的监管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我国互联网在线理财相关业务的规范和监管建议。

关键词:在线理财账式理财业务监管互联网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46(2014)06-0048-06一、互联网在线理财的发展现状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的一个方向是财富规划网站,互联网在线理财网站是未来大众财富管理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理财的出现是金融市场产品供给丰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市场化机制下的鲶鱼效应、良好的风险控制以及成熟的金融消费者等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在线理财财务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客户创造收益、拥有更便捷的信息化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如何更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等因素都影响着其发展。

(一)主流的互联网在线理财模式1.借贷理财模式P2P、P2C、O2O借贷理财属于互联网在线理财的一种。

目前国内P2P小额借贷业务已经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模式、非互联网的线下模式、线上线下并行模式这三种形式,为资金供给方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收益理财方式,主要代表平台有易通贷、汇富宝等网贷平台。

P2C模式(P2C中的C可理解为公司或企业)是个人与企业的借贷,其模式是企业发布融资项目,借款人直接针对项目投标。

P2C模式更接近众筹———资金由多人筹措而得,主要代表平台有爱投资、积木盒子和科讯网。

O2O闭环模式的特点是理财平台直接从自己的关联公司乃至股东方获得资产,后端负担较轻,可专心进行理财产品的开发,建立针对一般P2P网贷平台的服务或价格优势,其中主要代表平台是2013年8月底开始运行的证大向上。

2.移动记账理财模式移动记账理财模式的运营者一般为记账软件开发公司。

通过记账软件了解用户需求,帮助用户优化开支,进而推荐合适的理财规划和理财产品,这是记账软件公司的自然思路,如同美国在线理财规划平台Mint就是这个模式。

受各种条件制约,国内无法全面推行Mint 模式。

流动性好、收益比较稳定的货币基金成为记账软件公司的首选,其中的典型平台代表为挖财,挖财主要为用户提供基于移动平台的84财务管理服务,通过挖财记账、信用卡管家、差旅报销等应用积累了超过4000万客户,也构成其基金销售的用户基础。

3.移动基金理财模式碎片化是理财行为的新趋势,既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碎片化,也包括金额上的碎片化,移动理财模式便是对这一新趋势的回应。

在基金销售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碎片化”销售,铜板街就是其中一例。

(二)互联网在线理财发展的原因1.随着居民对财产性收入的追求,消费者单纯的记账需求将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理财服务。

消费者最大的需求不是简单借贷、单纯记账而是财富管理,只有通过专业的理财服务,更好的帮助客户实现财产性收入,才能真正留住客户、吸引客户,逐步实现稳步成熟的盈利。

2.面对财富管理市场的机遇,及中国投资者旺盛的投资需求,第三方理财市场有着巨大的空间。

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在美国占据理财市场60%-70%的份额,在香港也有30%的份额,而在国内市场只有7%份额,与国际的较大差距也说明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

3.满足平民消费者的全面理财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客户导向的全面理财服务及配套产品必然要走平民路线。

向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理财,并非是简单的金融产品超市,而是能够帮助消费者实现基于消费者风险偏好和其他要求的最优收益。

最为重要的是,这种以往通过信托等方式为极少数高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完全实现平民化,普通消费者就可以享受到,这也是互联网在线理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案例分析———以美国在线理财财务规划公司Mint为例在互联网在线理财平台中,挖财网并非是第一个做个人理财移动应用的企业。

目前国内所有的“创新”,都是对国外成熟市场成熟产品的模仿。

美国的投资在线记账网站有Mint、Expensr、Credit Sesame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Mint模式,供国内理财平台及监管机构借鉴。

(一)在线理财财务规划公司———Mint美国的在线理财网站,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Mint。

Mint是一个在线理财网站,主要面对年轻用户,它的功能和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Mint的功能(1)账务功能。

它把个人财务信息包括银行账目、信用卡、房贷、共同基金、个人养老账户等纳入用户账户中,帮助用户全面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

用户可以用邮件地址、密码以及邮政编码完成注册,Mint就会将每个银行的收支信息自动下载保存,通过自动检索分类技术,将每笔开支归集到对应科目,准确率高达85%以上,而多数竞争对手都需要用户手动分类。

Mint与超过7500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当用户使用银行卡完成交易时,Mint 都会实时记录并通过手机短信通知用户。

用户还可以订制个性化的每周提醒。

每周五,Mint会根据用户需求,将未来一周内将要到期的信用还款、预算超支预警或是银行收取额外费用等信息,以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方式发送给用户。

(2)分析功能。

Mint提供每月收支、预算与现金流统计管理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分析每个月在饮食、娱乐和购物等各方面的开支比重,以便用户制定出更有针对的节约方案并与同性质用户横向对比。

这点上Mint与其他记账网站并无太大区别。

94(3)比价功能。

Mint提出“每年为用户节省超过50美元”的目标,它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推荐还款利率更低的信用卡或是存款利率更高的银行。

除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美国运通等大型金融机构外,电话公司、有线电视网络都是Mint的客户。

一旦Mint用户的支出项目中发现类似的条目,就会定向推出相关推荐,Mint 也可以从相关交易中获得佣金。

为了巩固这一盈利模式,在2009年Mint推出“省钱方式”的推荐服务,任何用户不管是否拥有Mint账户,都可以根据开户行、年利率、想要获得的优惠计划等不同要求,筛选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信用卡、储蓄账户或者房贷机构。

借助此项免费服务,Mint扩大了自己的用户规模,并提升了因“推荐成功”而获得相应收入的可能性。

一旦服务获得用户的认可,升级为收费服务,Mint又增加了一个盈利来源。

2.Mint的优势(1)服务免费。

其他理财软件大多不是免费版本,而Mint是免费。

(2)使用方便。

Mint作为Web应用,可以随时随地理财,同时它还支持手机浏览器,开发了iphone软件。

(3)合作广泛。

其他理财软件合作的银行和投资公司比较少,而Mint与很多小银行和投资公司都有合作。

(二)中美互联网记账式理财平台的差异性分析1.盈利模式上的差异。

美国独立的在线理财网站通过各种新型的个人理财工具和服务吸引了大量年轻客户群,并通过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及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这些网站多为免费,有些收取每月3-10美元左右的费用,网站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是从提供的工具及程序中获得用户使用费,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从交叉销售中获得收入。

我国不太接受支付固定年费或按资产付费的模式,更容易接受免费的理财规划服务(实际上迫使理财机构收取销售佣金),这就决定了理财机构作为销售机构要根据市场热点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

2.与金融机构(银行和投资公司)合作差异。

美国理财网站让用户实时监控自己信用卡和银行账户相关信息,理财平台分析用户总体经济情况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

我国理财平台很少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只是单一的提供同质化理财产品供用户选择,制约了理财平台朝个性化全面服务发展。

3.理财领域专业人才的差异。

美国互联网理财规划服务多由前华尔街人士领衔或支持。

理财规划毕竟是一个专业领域,除了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外,还需要精湛的金融行业知识和模型,这也是上述美国的互联网理财规划服务多由前华尔街人士领衔或支持的重要原因。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理财平台只是作为一个信息平台,提供于资金供需双方,并不涉及专业的金融知识,使得平台盈利模式单一。

4.信息和数据共享差异。

自动理财规划需要大量用户数据的支撑,而在我国投资账号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互通,这将会限制初始数据的获得,进而限制模型的生成与应用。

一个合理的解决路径是首先建立金融产品的网上超市,借由第三方支付实现用户所有投资数据的汇总与积累,在此基础之上逐步验证和优化相应的规划模型,为更多用户提供优质专业的金融服务。

三、美国对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的监管情况美国作为互联网金融最为发达的国家,充分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有利补充和积极推动作用。

所以美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监管态度,对互联网金融的立法也主要05是立足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传统银行业的监管布局与监管轮廓。

对于Mint这样的财富管理网站,美国将其归为新型网络银行纳入现有的监管体系。

(一)立法监管《金融服务现代法》中规定为“网络银行业务、网络贷款业务以及网络财富管理业务对现行法律要求适应情况的研究和报告”,它明确指出,“联邦银行管理机关应对有关金融服务机关提供银行业条例进行研究”。

《联邦银行法》则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将网络银行业务包含互联网财富管理相关业务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为传统银行法律做出适应网络银行包含网络理财相关业务的调整以及制定适合网络银行业务及其风险特征的新监管规则。

表1美国关于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监管的专门立法构建监管机构法规颁布时间财政部货币监理署《技术风险管理———个人电脑银行业务》1998年2月《网络银行业务———监理手册》1999年10月《互联网与国民银行章程》2001年1月《确立保护客户信息的标准指引》2001年2月《电子活动最后规则》2002年5月联邦储备局《网络信息安全稳健操作指南》1997年12月《信息技术风险指引》1998年4月联邦存款保险《电子银行业务———安全与稳健审查程序》1998年6月联邦金融机构监察委员会《外包技术服务风险管理》2000年11月《电子银行业务环境下的验证》2001年8月(二)市场准入限制美国设定了网上银行包含网络财富管理相关业务的市场准入,分别列出不同标准来衡量相应的业务类型,使用不同的监管条例和规则,但如果一家企业拟借助因特网开办的某项新的业务暂时无法列入相应类型,将对其进行个案审批(Case By Case),提出批准或否决的意见。

(三)开展常规现场检查,并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美国监管当局对网上银行包含网络财富管理相关业务的检查已融入其对银行业相关业务进行的常规现场检查,成为常规现场检查的一个组成部分,检查的程序和标准仍适用于传统的银行业相关业务现场检查框架。

同时配合非现场检查,例如设有重大事项(可疑行为)报告制度,并设计了统一的报告格式,要求提供网上服务(包含理财规划服务)和其他电子服务的商业银行在发现可疑行为或安全事故时及时向监管当局通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