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王崧舟这个名字,对于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
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诗意语文,就是“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精神之所在。
从2001年的《荷花》、2002年《圆明园的毁灭》到2009年的《普罗米修斯》、2010年的《与象共舞》,王老师一直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的创立。
追随王老师的足迹,探寻诗意语文的道路,一课一课细细读来,诗意语文是如何建立的?怎样才能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想诗意语文的建立离不开言象意三个层次的建立。
言以尽象。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阅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
对语言的把握是对文章解读的第一步。
在王崧舟老师之前,已经有多人阐释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段落分析的教学模式,王老师把语言的教学放在首位。
针对文章的第一段,王老师紧紧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进行品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在自我情感中所生成的,同样是不可估量的痛惜之情。
“不可估量”的一唱三叹,声声蕴含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千古悲歌!关键词语的品读带动着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生成有所依托。
“宏伟”、“珍贵”、“举世闻名”“灰烬”王崧舟老师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为学生树立起圆明园之伟大与壮丽的形象,从而也为作者之悲情铺垫了基石,使我们踏迹而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言以尽象的方法。
“同学们,打开课文,读到第一句话时,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语是‘不可估量’,第二个词还是‘不可估量’,你们的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别忘了,你读这段话的滋味,是痛惜,是痛恨,是悲哀!再读一遍——”情感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精髓,也是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的追求。
通过语言的体会,形象的确立,情感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在语言的朗读上,王老师也是下足功夫。
对于语言的理解,王老师既有提问式的引导体会,也有总结式的理解阐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词语当中所包含着的感受和心情。
立象以尽意。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确立是理解文本含义,体会文本情感的主要方法。
那么怎样体会在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涵呢?同样是通过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的自读自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行为,也是文本情感体会的途径。
王老师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更是把这一点体现的淋淋尽致。
此课中意象的生成主要在于“有”这一个关键字上:在文中“有”字是体现圆明园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形象的关键字词,共出现了七次,王老师的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朗读出七个“有”字,如此以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了圆明园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多姿多彩的形象。
但是区别与一般教师,王老师对于形象的确立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与文本处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通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的文本细读,使学生从一个“有”找到很多个“有”,从作者实写的“有”发现作者隐藏于笔端的无数个“有”,在实写的“有”与虚写的“有”中,圆明园的形象更加丰满,进而使这座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爱的深沉便恨的刻骨。
当那么美丽的东西付之一炬的时候,英法联军的恶劣行径和丑陋嘴脸在学生的思想中被勾画出来,耻辱之情,愤恨之情便犹如在喉,不吐不快!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言。
在王崧舟老师所执教的每一课都充分体现了言是象的基础、象是意基石这一思想。
言象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阐发的。
对于文本情感和意象的理解,使学生在朗读包含着感情。
对于文本语言的理解,又使学生形象的建立更加充实,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
言、象、意的层层推进,使诗意语文逐层建构起来,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也使文章更深刻的影响学生的生命,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诗意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诗意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在教了多年的中学之后,想要和小朋友去交朋友,当我有了这个打算之后,朋友们告诉我,这是一个与中学相差很远的天地,你准备好了吗?带着疑惑,我查阅了小学课本,发觉越是容易的知识越难以传授,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们接受,理解呢?叶圣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了书店,翻阅了n本教育书籍而郁闷之时,《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让我眼睛一亮,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行走在优美的文字,畅游于诗意的教学中,感受大师的智慧与灵性,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像一阵细雨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
是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甜蜜,“我满心欢喜”。
因为前行的路上明灯高照!〔《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下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竭力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自由。
聆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中的人性从来没有被这样理直气壮地扬过,人性的语文从来没有被演绎得这样震撼人心过。
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性,我们的语文需要人性。
诗意语文充满人性。
在《一夜的工作》一课里,王老师致力于营造气场。
他认为没有气场的课,不是诗意语文的课,有气场的课,就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
不知不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这一切,正是课堂气场对学生生命气场的诗意教化。
王老师《长相思》的教学被称为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奇迹。
有人说:“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严格地说,应该是个艺术品才是。
”作为一个老师,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教学一生已足矣!在这一课里,无论是文本的解读、教师的语言、语境的拓展、互文的印证、角色的置换,还是所选的音乐、所用的图片,没有一处不是恰到好处,没有一处不是动人心弦。
真是诗意如水,缓缓流过,境界渐宽。
王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反之前华丽的教学风格,在这一课里,听不到任何激情的语言,看不到任何精美的画面。
甚至感受不到课境的层层铺、渲染,而是用成功的“游戏”风格来进一步诠释“诗意语文”。
王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当时被称为华丽的转身。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绝不是某种风格语文,诗意语文不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类型、一种流派,它是语言教学乃到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想、一种境界。
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王老师用还原形象、创设意境、激活情感三大策略来感悟和理解三次“我的母亲”这一情感性语言,一唱三叹,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