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刑事侦察中证据的重要性

论刑事侦察中证据的重要性

论刑事侦察中证据的重要性摘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证据意识入手,深刻地研究证据理论问题,提高侦查活动中的寻证、取证、用证,做到铁案如山。

关键词:刑事侦查;证据;发现;收集中图分类号:df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34—02一、证据的概念(一)客观性证据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它就独立于侦查人员的意识之外,不以侦查人员意志为转移。

同时证据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它可以由物体、文书等形式表现,也可以由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口供等人证的形式表现。

这些表现形式对于侦查人员来说,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相关性侦查中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可称为待证事实。

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能成为证据。

能够成为证据的事实,必须和待证事实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侦查人员才能对待证事实进行证明活动。

任何事实,如果与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是人为强加的,那么即便它是客观存在,也不能成为证据。

证据的客观性和相关性,是其本质属性。

是证据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侦查当中可以用作认定某个事实根据的证据,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1、证据不具有相关性的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一起刑事犯罪案发以后,经过摸底排队确定一批嫌疑人。

侦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的问题,“嫌疑人有无犯罪事实”是需要证明的待证事实,它属于案件事实范围之列。

但用来否定嫌疑人有犯罪可能的证据和待证事实之间具有否定的关系。

虽然这部分证据并不随卷移交起诉和审判,但作为证据,不能说它与案件无关,相反它仍具有客观性和相关性。

否认侦查中的证据具有相关性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与真正的犯罪人,犯有的犯罪事实无关”和“与案件事实相关”混淆了。

2、证据具有合法性(法律性)这一本质属性的问题。

其理由是,证据必须具有法定的形式,必须是由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和认定的,非侦查人员收集和提供的材料不能成为证据,侦查人员未按法定程序收集的材料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1)不能把证据的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

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依据其内容而不能依据其形式。

证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内容指的是证据是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具有客观性和补相关性;其形式指的是证据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告人口供等。

证据的内容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它表现了证据区别于其他事物之所在;证据形式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它是证据内容的外在表现,同一证据内容可以有不同证据的形式。

证据的本质属性只能根据其内容而不能根据其形式。

(2)认为法律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库收集证据。

同时,还规定必须保护一切与案件有关或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充分提供证据的条件。

证据之间有无矛盾,能否用来定案,全由侦查人员说了算,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原则。

坚持依法办事原则,严格按法定程序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

最大限度地保证证据的可靠和真实,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防止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二、刑事侦查中发现证据与收集提取证据的认识方法(一)刑事侦查活动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主动进攻性,揭露和证实犯罪者从态势上看,侦查机关是主动进攻的,但在时间上看,侦查行动之初始行为不得不处于一种暂时的“被动”状态。

因为,在我们勘验犯罪现场之时,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了,正在进行逃跑。

隐匿或掩埋赃物、毁灭证据等活动。

直到经过初步侦查之后,整个侦查活动转入追缉人犯之时,才开始从“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

这种转变的速度,取决于侦查人员对案件的分析、判断是否得法,认识是否正确。

(二)刑事犯罪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着特殊的规律侦查过程,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如何实现这个过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是关键。

这也构成了刑事侦察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复杂性。

(三)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刑事案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规律刑事犯罪中因果联系非常复杂,其基本形式是由果到因的推理过程。

如何理顺这种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是刑事侦查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刑事侦查活动是主体的实践活动。

刑事侦查首先是侦查员和犯罪事实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过程,因而是一种真正现实的、感性的客观过程。

刑事侦查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

信息系统是由信源、信道和信宿这三个环节所构成的。

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信源发出信导与否,信道的畅通程度,信宿接受信息和信息编码能力,信源和信宿之间的公共信息库或信宿所贮存的关于信源所可能发出的了解程度,都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发挥作用。

犯罪事实是信源,侦查机关和侦查员是信宿,侦查措施和侦查活动是信道。

犯罪事实的信息具有两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方面,犯罪事实所发出的表现自己的产生方式和存在状态的信息决定了侦查(信息传输)的内容;另一方,在刑事侦查过程中,信息只有被选择出来,才能成为信息(也就是证据材料)。

刑事侦查的主体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从而有效地捕捉、翻译和选择信息。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结合刑事侦查的特点,可以把刑事侦查中普遍采用的思维方法概括为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出破案的主攻方向,抓住犯罪的确实证据。

三、收集证据是一项法律行为,严禁非法取证(一)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刑讯逼供查明案情,处理案件,必须以充分确实的物证、书证、人证等证据为依据,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定案。

而收集和审查判断各种证据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被告人的口供虽然也是证据之一,但要持慎重态度,不能盲目地轻信或弃之不顾重证据,重调查研究,是由案件和侦查人员的特点决定的,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侦查人员要想了解案件真相,就必须借助于能够证明事件真相的证据。

可以这样说,犯罪活动是因,各种证据是犯罪活动造成的果。

侦查人员正是通过证据这个果去回溯认识犯罪活动。

查明案件真相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侦查人员通过零散的、个别的证据只能对案件事实作出初步的认识。

侦查人员必须把零散的个别的证据材料收集起来,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整理、概括并判断、推理,才能对案件全貌形成正确的认识。

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只有深入群众,亲临现场,仃细地勘验,耐心地询问,才能发现和提取与案什有关的线索,才能获得各种物证、书证、人证。

(二)对于被告人的口供要采取科学的态度1、不能轻信被告人的口供。

被告人口供的特点之一是虚假的可能性很大。

由于被告人是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人物,是受到追诉的人,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

所以真正的犯罪分子,往往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不如实交待罪行,甚至捏造事实,陷害他人。

有时被告人又可能由于外界的种种压力或其他原因,而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被告人口供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能全面详细地反映案件真实情况。

2、不轻信不等于不信。

在不轻信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被告人口供的重要作用。

在侦查过程中,及时地对被拘捕的被告人进行讯问,可以迅速查明案件有关事实,可以挤清余罪,扩大战果,还可以用来鉴别、检验其他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

另外,通过审查被告人口供之间有无矛盾,被告人口供和其他证据之间有无矛盾,还可以确定被告人的认罪态度。

所以,在侦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其他证据的收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被告人口供的收集。

在收集证据中的刑讯逼供现象,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中的问题,有监督管理问题,也有思想认识问题。

刑讯逼供这个刑事诉讼中的顽症,虽然法律上已有明文惩罚规定,但仍屡禁下止,其中关键还在于思想认识问题。

搞刑讯逼供的人的特点是,不从实际出发,用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案什事实,看待证据,主观臆断,先入为主。

他们不懂得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必然要求。

要消灭刑讯逼供现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教育和武装侦查人员的头脑,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并同时对于搞刑讯逼供的人,依法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

四、审查判断证据(一)审查判断证据和收集证据一样,都是侦查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者之间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收集证据是认识案件事实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审查判断证据则是认识案件事实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阶段。

但是,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证据的审查判断。

在审查证据时,又会发现新的证据线索,促进收集证据深入进行。

侦查人员对一个案件的完整、正确的认识,就是在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再收集和再判断的过程中实现的。

所以说,审查判断证据是否确实,是解决证据的客观性。

真实性问题;确定证据是否充分,是解决证据的相关性及证明力的问题。

审查判断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验证”或“实事求是的客观验证无疑”。

证明案件事实的各个证据之间得到了验证,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比较印证,相互一致,并在排除了其它疑点之后,才能据以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

(二)符合点和差异点的评断1、论证法:直接用已经科学证实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规律去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如在指纹印痕的检验中会由于皮肤弹性作用,个别附着粉尘颗粒的影响等原因,导致某些局部细节特征形态的相互转变。

这些变化而产生差异早已为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且为刑事技术工作公认。

2、排除法:列举差异产生的全部可能性,然后根据案件中的实际情况,去排除那些不可能的因果联系,最后不能排除的因果联系即为差异产生的原因。

如在检验赤足印时,现样本足迹比现场足迹在总长度上长出1公分,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可能有几种原因:不是同一人的足迹;遗留足迹时的地面松软程度不同;现场地面泥泞而且很滑;现场足迹是在下坡条件下遗留;现场足迹提取不完整:作案人在现场心理紧张,以致五趾并拢蜡缩。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就是最后一种。

3、实验法:通过满足发案时的条件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已发现的差异是否再现,从而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如在某案件中进行笔迹检验时,作为检材的圆珠笔字迹与作为样本的某嫌疑人钢笔字迹比较,在基本笔划、写法、运笔的规律等各方面均一致,但检材的书写熟练程度和笔划的流畅程度方面低于样本。

这可能是由于书写工具和书写条件的影响。

经调查,检材是嫌疑人将纸按在洗手间的墙上用圆珠笔书写。

经让嫌疑人在相同条件下用圆珠笔再次书写,这种差异再次出现,从而得到了解释。

对特定性的分析,要从特征形成的条件、该特征在同类客体上重复的可能性等方面研究,并将所有符合特征综合起来,分析其是否能将该客体特定化。

参考文献:[1]黄任荣.新类型刑事犯罪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7).[2]张明华.物证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0,(23).[3]武帅.非法取证与刑事错案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3).[4]魏南.论科学证据之适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