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酸乙酯ppt课件

乙酸乙酯ppt课件

12
13
注意事项
•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反应的生成物,利于分层和去除混在乙乙
酯的乙酸。
• 用导管末端要延伸至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方,防止倒吸。 • 实验进行前,大试管应是干燥的。 • 回流时注意控制温度,温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增加副产物的量。
14
注意事项
• 在馏出液中除了酯和水外,还含有未反应的少量乙醇和乙酸,也还有副产
• 本实验利用共沸混合物,反应物之一过量的方法制备乙酸乙酯。
6
实验步骤
方法1:
• (1)按图1装配仪器 • (2)在试管中加入6ml乙醇、4ml醋酸和4ml浓硫酸 • (3)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后,将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 • (4)用滴管将上层清液取出,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
7
实验步骤
方法2:
• (1)按图2装配仪器 • (2)在试管中加入6ml乙醇、4ml醋酸和4ml浓硫酸 • (3)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后,用小火加热 • (4)将馏出的液体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上层清
11
乙酸乙酯的精制
(1)中和:在粗乙酸乙酯中慢慢地加入约10mL饱和Na2CO3溶液,直到无二 氧化碳气体逸出后,再多加1~3滴。然后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 层后,放出下层的水。 (2)水洗:用约10mL饱和食盐水洗涤酯层,充分振摇,静置分层后,分出 水层。 (3)二氯化钙饱和溶液洗 :再用约20mL饱和CaCl2溶液分两次洗涤酯层,静 置后分去水层。 (4)干燥:酯层由漏斗上口倒入一个50mL干燥的锥形瓶中,并放入2g无水 MgSO4干燥,配上塞子,然后充分振摇至液体澄清。 (5)精馏:收集74~79℃的馏份,产量约10~12g。
4
实验原理
•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 生成的乙酸乙酯沸点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有特殊的香气
5
实验原理
• 有机酸酯可用醇和羧酸在少量无机酸催化下直接酯化制得。当没有
催化剂存在时,酯化反应很慢;当采用酸作催化剂时,就可以大大 地加快酯化反应的速度。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使平衡向生 成酯的方向移动,常常使反应物之一过量,或将生成物从反应体系 中及时除去,或者两者兼用。

8
实验装置图
图一
图二
9
• 浓硫酸作用:既作催化剂,又作干燥剂。 • 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乙酸乙酯在无机盐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
乙酸乙酯的香味。
10
• 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即提高产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70 ℃~80 ℃。(乙醇的沸点: 78.5℃;乙酸乙酯的沸点:77.06℃;乙酸的沸点:117.9℃)不能使液体沸 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
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问题提出
• 乙酸和乙醇是否可以全部转化为乙酸乙酯,为什么? • 要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实验中加入的浓硫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1
乙酸乙酯的制备
2
实验目的
• 学习制备一般的有机物 • 学习分离有机物的一些技术
3
实验内容
• 通过酯化反应制备约乙酸乙酯粗品 • 纯化乙酸乙酯
物乙醚,故加饱和碳酸钠溶液主要除去其中的酸。多余的碳酸钠在后续的 洗涤过程可被除去,可用石蕊试纸检验产品是否呈碱性。
• 饱和食盐水主要洗涤粗产品中的少量碳酸钠,还可洗除一部分水。此外,
由于饱和食盐水的盐析作用,可大大降低乙酸乙酯在洗涤时的损失。
• 氯化钙饱和溶液洗涤时,氯化钙与乙醇形成络合物而溶于饱和氯化钙溶液
中,由此除去粗产品中所含的乙醇。
15
注意事项
• 乙酸乙酯与水或醇可分别生成共沸混合物,若三者共存则生成三元
共沸混合物。因此,酯层中的乙醇不除净或干燥不够时,由于形成 低沸点的共沸混合物,从而影响酯的产率。
16
注意事项
• 碳酸钠溶解度
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