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

人文地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人类社会的早期,出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了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容也不断的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容;二是近代地理学时期,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作用的综合体,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军事地理学等。

为此,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核: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的主线。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起发展变化的趋向。

1、注重区域与空间研究2、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3、对时间序列的关注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比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饿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三)综合性:横断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其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1、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3、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趋向化。

)4、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容。

(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古今中外约250多个概念古代中国,文化:文治教化古代西方,文化:培育、栽培、耕耘日常生活,文化:文学、艺术、宗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二、文化的结构(一)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例如,人类的衣、食、住、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都属于物质文化。

具体的器物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精神、欲望、智慧、爱好等。

物质文化的特点:物质性。

物质文化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产品,能反映出创造者的主体的意识。

基础性。

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其他形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该时期文化的标志,例如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

时代性。

物质文化与物质生产的技术发展有关。

(二)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

行为规(非正式制度):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

正式制度:由权威机构颁布实行的正式条文。

(社会的完善是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与和谐。

否则,必然影响正式制度的效用。

)组织机构:实施制度的组织机构制度文化的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

动态性。

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独立性。

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其在人们观念中影响深刻并形成理论体系后,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三)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的特点:时代性。

欧洲中世纪:在控制下,信奉上帝或相信天命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神的意志引申出社会和国家制度――“君权神授” 。

民族性(地域性)。

精神文化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农业经济组织产生的血缘社会的民族心理反映在政治思想上,使政治思想与宗法伦理有紧密联系――“君臣如父子”。

精神文化的结构:1、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凝固化的精神文化借助书面符号,使人类的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传递、扩散,避免了经验重复,从而使文化获得较快的发展。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书面文化是经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外在形态与在含意。

2、行为文化: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态。

行为文化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

它与书面文化均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形态,书面文化具有外在的固定形态,而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态。

在不同民族、不同集团,或不同时代,相同的精神文化并不具有相同的外在活动形态;反之相同的外在活动形态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精神文化涵。

3、艺术文化: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艺术文化是思想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价值是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艺术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古今中外,艺术形式往往差异很大,彼此往往不能相互沟通。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只能在使用汉字的国度流行,而书法艺术又往往与中国的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4、心理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产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等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在风俗习俗、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意识、情绪、感觉认识、民族性格里感性的、直观的反映,是属于初级层次。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初级层次进行理性思考和艺术加工的成品(以著作、艺术作品表现出来)。

包括:基础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

上层意识形态:艺术、和哲学。

文化的结构模式:文化的“三位一体”,文化结构上三种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案例分析】从建筑物中可以看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典型。

民居由多种材料建成的,是属于物质文化。

我国典型民居多由四合院,或多个四合院组成,可以容纳几代多子女家庭聚居在一起。

是我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反映,属于制度文化。

民居的建筑装饰、室摆设,例如砖雕、木雕上的人物、花草、动物以及墙上挂的字画又都是属于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

1、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容?2、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1.二者都是在环境发展过程中,既有因为环境引起的变化,又有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二者都是通过新性状或新特制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并由此增强其适应性;3.都是通过选择或竞争实现其变化;4.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容。

4、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定时间人口在一定地区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一、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算术密度:土地总面积人口土地密度:可居住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GDP、GNI、商品零售额面积指数比较密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一)分布特征:极不平衡海陆分布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洲际分布国家间差异(二)一般规律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 欧洲; 北美洲东部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高海拔;湿热;干旱二、中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沿海与地的差异垂直差异:低地指向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一)自然因素:五大资源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二)社会经济因素a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b 经济发展水平c 经济活动方式d 交通运输条件(三)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第二节人口移动一、基本概念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人口流动:暂时性人口迁移:非暂时性。

移民、迁出地、迁入地、迁出率、迁入率、净迁移率•人口移动的重要意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发展中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经济空间分布的协调•人口移动的历史发展远古时期农业社会时期近代工业社会时期欧洲―新大陆地区非洲―新大陆地区:奴隶贸易亚洲―新大陆地区现代社会国移民:城乡之间、落后与发达地区之间暂时性移民:劳务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1年左右)。

永久性迁移非永久性迁移:暂时性移民,劳务输出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主要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州主要人口迁出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主流――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2、国人口迁移人口在国家部的空间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