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部分笔记

人文地理学部分笔记

①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 境的选择性反应
②地理学同意的主题的人地
简要评价
1 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 “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
②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各种 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1 积极作用:纠正了环境决定论引起的人文地理学发展上所
走的弯路,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局限性: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 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 ③启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人的主观能 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1 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 2 局限性: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尚未找到人
庄子、 李特 尔、吴 传钧
关系——人类生态。
①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巨系 统;②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 一;③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 发展;④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 协调人地关系。
将地理学等同于人类生态学,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尚未找到人类选择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反映的依据。③启示: 人类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的反应,人有主动选择与地理环境关 系的可能性和能力。 ①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 结构。 ②局限性: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认识;协调人地关系 的实证的案例尚不多。 ③启示:人地关系是可以协调的;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 案性和创新性。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0世纪8 0年代开始出现,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的结果 •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 •1972年,《增长的极限》,将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使人 们从盲目坚持经济增长的自我陶醉中醒悟过来,重新审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关系。 1 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
6、发展过程 1)古代人文地理学 特点: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2)近代人文地理学 特点:形成为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开山大师 :洪堡和李特尔 3)现代人文地理学 特征: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人文地理学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地关系的概念、特点、发展变化 1)概念: 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 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
一、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1)古代地理学 2)近代地理学 3)现代地理学 4)当代地理学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是其研究的舞 台,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海洋 地理学、疾病地理学和化学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的相互 关系,包括通论经济地理、部门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 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等)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 学等。
环境 感知 论
文化 决定 论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 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 规律可循的。
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 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 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相同的 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 的文化景观。不同的自然环境+相 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
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第 1、3 题每题 10 分,第 2、4 题每题 15 分) 1、简述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2、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简述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和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区别。 3、简述主体功能区的结构类型。 4、简述主导产业的确定。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还需要政策的作用?简述 ZF 行为及政策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简述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及特征,并举例说明。 3、简述经济区的特征,以某一经济区为例阐述其战略定位及现实依据。 4、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阐述海峡两岸如何实现产业的深度对接?
2、研究对象 1)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 3)空间分析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 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 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研究内容(研究任务)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异的规律。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 展战略 2)关注全球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空间重组,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化与 本土化 一)学科认知的贡献 二)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 三)文化教育发面的工作 4、学科特性 1)社会性 2)区域性 3)综合性 5、学科体系 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 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类适应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③启示:利用自然应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 应包括社会地理环境。
①积极作用:批判了地理学只关注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倾向, 将人类生态引进地理学,作为统一地理学的主题——人地关系 研究的一种方法,注重人地关系作用过程的研究。②局限性:
和谐 论 (协 调 论)
巴罗 斯
人地关系: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 制约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特点 动态性 (时间) 多样性 (空间) 相对性 (五个统筹) 3)发展变化 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的总称——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管仲(前68 5-前6 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 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 •老聃(前5 80-前5 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轲(约前3 72-前2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胜天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 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在西方,探究人地关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前460-前377)《论空气、水和地方》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了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色诺芬(约前4 30-前3 54)较早探讨人地比例及相互关系的学者 •柏拉图(前4 28-前348)《国家论》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 ,认为5 040人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公 民数量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 22)“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 定限度的国家”,一国的土地和人口规模应当适应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或然论) •适应论 •生态论 •文化决定论 三、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 的位置,人类活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象,使“人类事务同自 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2、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流派
理论 代表 理论要点
名称 人物
环境 拉采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
决定 尔
性作用。

可能 论 (或 然 论)
白兰 士和 白吕 纳
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 选择力和创造力。
适应 论
生态 论
英国 人文 地理 学家 罗士 培 美国 地理 学家
①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 境在利用中的适应;② 人对地理 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四、文化地理学 1、文化的概念及结构 1)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即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 术、科技、学术等。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包括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语言、礼俗、仪容、服饰等)、艺 术文化、心理文化等。 (一)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 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 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 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 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三)含义
①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 人—地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 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 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 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 ③采用行为透视与区域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把人文地理学 与同源的社会科学各分支区别开来。 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 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 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 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支配作 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