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武安市,其地多山,在邯郸西,战国时为赵邑,汉初置县。

县址在固镇,隋时迁于今地。

1988年撤县建市。

历史上,苏秦、白起、李牧均见封于武安,名曰武安君。

秦赵阏舆之战又有武安瓦振一说。

可知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有声名。

或云,其名有武可安邦之意。

(磁山文化因此地磁山得名)鸡泽县,在永年东北偏东,地处平原。

洺河(沙河)、滏阳河过其境。

因春秋之时其地人民多养鸡鸭,且当时为水洼之地,遂名鸡泽。

先后属卫、晋、赵。

毛遂及其后裔皆以此为封地。

隋开皇六年置县。

1958年并入曲周,1962年恢复县治。

邱县,地处曲周东北,因平丘山得名。

黄河故道过其境,故禹治水导河曾至衡漳(今邱城东南)。

汉宣帝地节三年置平恩侯国于邱城西,历更其名。

元至元二十六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为避孔丘之讳更名为邱县。

永年县,邯郸北鄙。

西部为丘陵之地,东部则一马平川。

古时名曲梁,属晋,后为赵地。

隋仁寿元年改称永年。

杨氏太极,武氏太极发扬之地是也。

曲周县,处肥乡东北。

地势平坦,滏水过境。

春秋时为曲梁地。

汉高祖六年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始现于书。

盖因其为曲梁之边地也。

邯郸县,环抱邯郸市,西部有丘陵,东部平原地。

滏水过境。

县名得于汉高帝五年。

肥乡县,在邯郸东,皆平原之地。

沙丘之变前期,肥义遭诛,惠文王嘉其功立肥邑为其封地。

曹丕黄初二年改其名为肥乡县,后多遭撤并,于1962年重新恢复县治。

馆陶县,在肥乡东,春秋属晋,为冠氏邑。

后属赵。

汉景帝时,馆陶公主许女陈阿娇妻刘彻。

方有后世所谓金屋藏娇。

汉平帝二年置馆陶县。

魏征生于此间。

(其地产陶,或因此而得名?)涉县,位于武安西南,地处山区。

太行盘桓全境,清漳、浊漳汇于其间。

刘邦元年置沙县于此,后改称涉县。

金时为崇州。

抗日时期刘邓大军总部所在地。

广平县,在肥乡东南,地处平原,金大定七年建县。

成安县,在邯郸东南偏东,为平原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建有乾侯政权,汉时作斥丘县,北齐时置成安县。

寇准在此曾为知县。

魏县,在广平南。

地势平坦,漳水、卫水过境。

夏时作观户国,先后属卫、晋、魏。

苏秦联纵六国,号令天下于此。

汉高祖十二年置魏县,1958年并入大名,1961年恢复县治。

磁县,在邯郸南,地有山丘,漳滏过焉。

岳城、东武仕居其内。

曹丕黄初三年设邻水县于此,隋开皇十年改称慈州,北宋政和三年再异其名,曰磁州。

民国二年方作磁县。

临漳县,在成安南,土多沙质,漳水穿其境。

为殷商近畿之地,西周为卫地,春秋属晋,后属魏。

古名邺,齐桓公始筑其城,汉高祖置邺县。

晋建兴二年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临漳。

建安风骨,铜雀三台生于此地。

大名县,在魏县东,漳水,卫水过境,有泄洪区。

春秋时作五鹿城,刘邦十二年建立元城县于此,曹魏黄初二年置阳平郡,北周市叫魏州,唐朝更其名作大名府。

自隋唐后,为历代州郡、府、路、道治所。

后唐李存勖同光元年在此建都,名东京;宋仁宗庆历二年定大名为陪都;金晋藩国大齐皇帝刘豫都于此,名曰北京。

狄仁杰曾在此做魏州刺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