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4.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5.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6.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7.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8.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

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

”这一“新事物”是指( )A. 铁路B. 电报C. 电话D. 电影9.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的开展B. 社会制度的变革C. 辛亥革命的胜利D. 西方思想的影响10.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11.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12.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B.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D.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13.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14.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

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

”这表明当时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15.《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这一现象说明A.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B. 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C. 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D. 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第1页/共4页16.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A.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C.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17.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

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 ①②③B. 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18.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20.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194.2%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 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D. 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21.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D.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22.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

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 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23. 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9世纪40-9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期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A. 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B. 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C.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D.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24.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2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

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

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A.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B. 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C. 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D. 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26.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A. 兴中会B. 同盟会C. 强学会D. 光复会27. 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

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A. 社会习俗发生变革B. 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 民众思想比较保守D. 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28.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日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

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A. 社会地位逐步提高B. 思想获得彻底解放C. 经济收入大幅增加D. 价值追求严重畸形29.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 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