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口蔗糖、香料、烟草、茶、咖啡、棉花及其他种植园产品,19世纪,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主要是因为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生活改善人口大量增长C.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工业革命原料需求增大3.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4.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5.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6.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7.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A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 .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C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 .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9.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 .爵位制度的创设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0.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表1A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 .国货运动的推动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1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2.下表是19世纪A .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B .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C .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13.右图是一张民国初年的“月份牌”首页,对此图反映的信息 解读准确的是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春天B .广告已走入千家万户C .社会风俗已悄然发生变化D .时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主旋律1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5.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A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16.下列统计图是19—20世纪英国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图,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推动 B.城市化的进程 C.机器的广泛使用 D.行业利润的吸引17.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有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②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白银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18.“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也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

……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

”材料描述的是A.收回利权 B.实业救国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20.1912年《申报》刊载《西装叹》:“更存西装新少年,短衣宿迁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家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21.“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2.“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A .政府倡导使用国货B .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C .重视发展轻工业D .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23.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2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5.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人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铁路的出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B .中国铁路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C .列强为扩大侵华权益,维护自身工业优势,反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D .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修筑铁路一直处于冷漠态度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3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

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4分)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

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5分)材料三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

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据此概括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

(4分)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嘎尔尼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及其高级官员眼中只有不屑。

清政府对他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他的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分)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材料三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

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1997年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3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创与转型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辉煌与停滞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