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刁丽敏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摘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医院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医改形势下,内部审计体系可以通过对医院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以此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关键词】内部审计新医改管理审计风险审计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由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将发生改革,政府在办医形式上将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模式,通过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来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今后公立医院的院长将成为一名管理者和资金受托人,作为医院的法人对医院运行负责。
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对医院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协助院长改进决策,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帮助院长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一、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审计从最初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现在的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并进。
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托经济的存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项制度的健全。
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合法收支和依法管理财产,已经扩展到要求受托人经济有效地利用财产,由这种受托经济责任延伸
出来的审计就是管理审计。
如果说财务审计审查的是财务信息的话,管理审计审查的就是管理信息。
王光远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将管理审计划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和外向型管理审计。
其中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供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1.与医院计划职能相关的管理审计。
1.1医院发展规划。
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连贯性;各项目标实施措施与步骤的具体性;计划编制与医院发展的相关性;财务收支的可行性等等。
内审机构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法,以无署名调查表的形式,获取医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职工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及评价。
1.2学科发展计划。
对计划扶持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人、才、物等方面的配置是否合理;人才引进计划是否与医院发展目标相符;是否有利于相关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机构;是否有助于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配套政策是否有助于该学科的发展;该学科的发展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等。
内审机构可以通过对该学科门诊、住院业务量、医护人员比例、床位周转率、病种构成动态变化、科研课题开展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1.3设备购置计划。
医院设备购置计划是否进行购置前的可行性研究,是否进行过相关部门的讨论;招标采购过程是否遵循国家有
关法律的规定,是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信用的原则,为医院引进质优价廉的设备。
这方面审计可以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和回收期法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并进行评价,以及对新技术的先进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行效益分析。
1.4年度预算计划。
医院年度预算计划是否全员参与及配合;预算编制方法是否合理;预算工作是否与医院年度计划相一致;预算是否实现医院计划的具体化和数量化;收入预算的可行性;医院资源是否科学配置等等。
2.与医院领导、组织职能相关的管理审计。
2.1医院组织结构的设置。
医院内部各科室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突发医疗事件的需要;对医疗活动及相关活动是否纳入制度化管理;各种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是否规范;对医疗活动是否依据国家下发的法律法规实施管理。
2.2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间职责。
各级负责人是否称职;医院内部信息交流是否及时;上级下达的指令是否能顺利贯彻执行;对发生的各种问题是否能及时处理。
这部分的审计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对医院内部之间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3.与医院控制职能相关的管理审计。
医院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是否能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有没有监督和约束机制对整个医疗服务运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医疗安全。
对医院经济活动的内控制度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与医院激励职能相关的管理审计。
医院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标准,是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否做到了开拓型人才与稳健型人才相结合;管理人才与技术人员的配置是否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
奖惩机制是否合理、科学、规范,实行竞争上岗。
推行全员聘用制操作规程是否公平、公开、公正,真正体现优胜劣汰;分配制度是否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医护人员收入是否与岗位责任轻重、技术劳动复杂性、承担风险程度及工作量大小挂钩。
此项审计工作可以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实行审查与评价。
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风险是指由于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潜在性的危机。
风险的结果是风险承担人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偶然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形成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样的。
公立医院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公立医院管理如何进行科学的改革和管理,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难点。
影响改革的因素不仅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还存在着各种管理因素,公立医院的改革必须考虑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水平质量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防止可能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发生。
就需要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
内审人员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
系统性、规范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衡量和控制,来对风险进行管理。
1.审查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包括识别管理活动中存在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可能引发这些风险的因素。
审计人员需要独立地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审查医院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并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相比照,从而审查各职能部门是否对可能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识别。
在实践过程中,管理的各种风险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引起风险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的,这给正确地识别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审计小组的成员是有管理资质的人才和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组成。
这些人才必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尤其在专业性极强的医疗行业,业务活动有其自身的经营特点,不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或审计人员所能了解和掌握的。
这就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加入,保证风险识别的顺利进行。
2.审查风险评估。
审计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后,了解各种风险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进行评估,以评价这些不同的风险将会对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产生多大的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正确选择处理风险的方法。
因此,风险评估是整个审计风险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
审计人员应建立风险评估模式,将整个工作以未来为导向进行风险分析;内部审计更要确认医院经营风险并测试这些风险是否得到有
效管理;内部审计的建议要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医院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审查对抗风险的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后,需要对医院对抗风险的能力进行审查和评价,了解医院是否有能力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如果风险客观条件不可变,医院应做怎样的调整,对医院进行综合评估,保证医院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营。
4.审查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是由医院的各职能部门提出,内审人员的职责就是对这些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此提出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王光远,2004:《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操乐勤,2006:《内部审计如何参与医院风险管理》,《卫生经济研究》第8期258经济论丛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