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紧紧围绕稳粮、优果、强基础、重民生的思路,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65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农业产值30.16亿元,同比增长5.7%,财政收入14.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8.7%。
一、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形势1、六大增收工程进展顺利,现代农业初显雏型。
---“一村一品”立体发展。
我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从一村一品抓起,调优果菜、调强畜牧、调特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完成了199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产业提升规划,28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主导产业的科技入户率和应用率达90%以上。
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村,约有1/3村的村实现了一村一品,正在向一县一业迈进。
推行200余户龙头企业与示范村结对帮扶,创办了渭南市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门户网站,实现了网上即时交易。
“三秦一村一品大观园”正在积极筹建当中。
---板块经济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在种植业上形成了北部渭北130万亩优质苹果产业带、中部100万亩中早熟特色水果产业带、南部有渭河沿线100万亩无公害设施时令水果瓜菜产业带和秦岭北麓杂果及经济林产业带。
另外以韩城市为主形成了40万亩的花椒特色产业带,以富平为主形成独具特色的30万亩柿子产业带。
以澄城、临渭、大荔等为重点的3个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以临渭、合阳10万头奶牛和富平百万只奶山羊为重点的奶畜生产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抓建当中。
在养殖业上形成了北部生猪密集养殖区、西部奶畜密集养殖区、中部秦川牛养殖区、南部笼养鸡养殖区,使渭南农业走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畜牧业已从家庭院落转向养殖小区,从单一养殖转向果-畜-沼循环养殖模式。
目前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13万头、24.3万头和78.6万只,肉蛋奶产量33.4万吨。
“粮-果-畜-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市稳步推广。
---主导产业富有特色。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把粮果畜菜和林特及劳动力输出作为现代产业体系来重点扶持。
粮食工程重点实施优质小麦和地膜玉米两大项目,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800万吨。
今年争取良种补贴9080万元,全市夏粮播种面积466万亩,总产114万吨,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推广地膜玉米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462万亩。
投资1.7亿元重点实施优果提质增效工程。
围绕苹果、梨、枣、猕猴桃和时令水果五大类,采用标准化生产、果牧沼等综合措施,大力开展有机果生产,提高商品率、优果率和果业经济效益。
全市新增柿子、核桃、猕猴桃等经济林7.75万亩。
果品面积达到222万亩,预计总产230 万吨。
畜牧工程主要是推进规模扩张。
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方式拉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4亿多元重点扶持养殖示范大户、专业化小区和大乡大县,努力实现安全养殖、收入翻番和畜牧强市三大目标。
争取资金4400万元,落实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目前蔬菜种植面积94.7万亩,新增日光温室3046座,大中棚2万余亩。
---无公害基地建设有序。
全市建成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22.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5%。
在白水、蒲城、大荔、富平4县建立了县级果蔬农药残留速测点,完成了华阴市整县环评,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绿色果品基地面积98万亩、有机果品面积1.2万亩的认证,4500亩香椿、4500亩莲菜无公害基地已完成申报工作。
25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和5万亩“五配套”生态果园任务正在落实。
2、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龙头企业群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08家,其中省级10家,国家级2家。
涉农龙头企业全年采购农产品55.6万吨,加工农产品53万吨,总销售额超过50亿元,带动农户75万户农民增收。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户龙头企业与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结对制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效应明显增强,带动农户数不断增加,使基地农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有效地拉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今年我们重点抓了蒲城、华县2个合作社示范县建设,实行了辅导员和技术指导员双包联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指导示范村普遍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479家,社员11.8万户,资金总额达9.35亿元,辐射带动18.6万户,注册商标54个,销售农产品210多万吨。
---农民技能培训成效明显。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坚持按照市场所求、产业所需、农民所盼,以“阳光工程”为主导,切实加强对农民种养殖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训。
今年上半年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11个,培训农民达34.8万多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8.8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82.6万人,农民的综合素质、创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共有50名农民取得高级技师职称,有350名农民获得技师职称,2000名农民获得助理技师职称,3000名农民获得技术员职称。
3、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稳步推进。
全市建立了11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确定了14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乡镇,累计流转面积24万亩,涉及农户8万余户,分别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2%和农户总户数的7.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成果丰硕。
按照“以节会育市场,以展销孕商机”的思路,组织参加了“西洽会”特色农产品参展、展示,在蒲城县成功举办了“2009年陕西渭南果用物资交易推介活动”和“渭南西瓜促销会”,累计展出30大类450余种展品,共签约项目80个,累计签约金额51.8亿元,达到了以展促销、以展提效、以展增收的目的。
我市对外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工程实施顺利。
争取资金5833万元,解决了1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843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5620口;新建通村公路230公里,改建县乡公路88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6%;建成28个乡镇文化站和587个村级文化服务点、50个农民体育健身广场,3000多个行政村实现有线电视和网络村村通。
二、目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导产业不强,效益不高。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没到位,粮食比重高,低果、菜、畜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比重和效益仍然较低,产业聚集示范效应不高,仍然没有走出以农为主,以种植业为主,低效益、低收入的传统农业格局。
我市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31.8%,牧业和蔬菜产值仅分别占20.6%和17.6%。
有7个县市蔬菜产值比重在4%以下,6个县市畜牧业产值比重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下。
果业作为我市一大主导产业,生产效益较低,2008年全市苹果平均亩产值1190多元,农民人均果业纯收入仅536元。
虽然“一村一品”形成了轰动影响,实际产业规模并没有跟上。
我市工业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有限。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
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有限,技术含量低,带动能力弱,“粮、果、菜、畜”主导产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链短,农产品精深加工落后。
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处于主要靠提供出售初级产品和初级原料的层面,难以实现业已形成的优势产业带的经济效益。
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松散,生产风险大,利益得不到保护。
农民专业合作社才刚刚起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不强,示范带动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乏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大部分年久失修,60%的渠系是实行责任制以前修建的,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渭北旱塬作为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一直受干旱的困扰,产量低,效益差,而渭河沿岸农业产生基础好的临渭、大荔、华阴、华县却有洪涝灾害的威胁。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效益年际间波动较大。
二是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一方面是政府对农业发展安排资金份额较小;另一方面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单一、贷款难度大。
农业信贷渠道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但信用社对农民贷款的门槛高、数额小、手续繁,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反映强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
(四)农产品质量不优不高。
我市农产品生产仍处于家庭式、粗放型生产经营,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缺乏竞争力。
无公害基地的认定申报工作进展缓慢,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规模不大,有机产品才起步,无公害基地的监管机制,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都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五)农业生产要素外流加剧。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速。
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量大,农村留守人口中老年人和儿童比例持续上升,造成本地生产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是城镇化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2008年我市城乡各类存款余额651.74亿元,贷款余额319.85亿元,存贷比为49%,其中涉农贷款49.1亿元,存贷比仅为7.5%,从而造成本就缺少补充的农业发展“缺血”现象加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缓。
三、加强农村工作的政策性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农业发展资金投入。
特别要集中财力、集中5年左右时间,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同时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灾害预防和救助的投入,有效化解农民的种植养殖风险。
二是重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要制定出台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原则,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重组联合,壮大农民合作社规模,提升合作社实力和影响力。
支持和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型向以资金、技术、土地、金融、品牌等其它要素参股合作形式的紧密型转变。
三是尽快解决支农项目和资金的整合问题。
支农资金整合要在管理体制上改革,应该明确由各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整合,统一调度、捆绑使用。
四是尽快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人民银行应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尽快出台农村农民资产抵押贷款办法。
同时放宽政策限制,加快推进村镇银行、融资互助合作社试点,建立健全农村担保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