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撑起一片心灵的天空小学五年级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稿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程湘萍五六年级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1、*做朋友——朋友的话,孩子最爱听11-13岁的孩子虽然长大了,可他终究还是个孩子,以他目前的状况许多事他还无能为力。
因此,要排解困惑,顺利解决问题,这个担子还得由父母来挑。
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11-13岁呢?如何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型期踏出稳健的一步呢?我的建议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与孩子做朋友,家长有什么好处呢?我总结了一下,父母一旦与孩子成为朋友,有以两方面的好处:*(1)、孩子乐于向家长敞开心扉。
朋友的关系是对等的,是可以理解的、帮助的、支持的。
*(2)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太多的心事与困惑,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倾诉,更需要解决困惑的方法。
但是他们又长大了,自我意识和思维也增强了,如果父母这时候还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告诉父母心事,也不会接受父母的教诲。
与之相反,如果父母与孩子做朋友,那么事情就好处理了。
孩子除了乐于向父母敞开心扉外,还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那么,家长怎样与孩子做朋友呢?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方法1:多平等沟通,少强制决策。
*方法2:多跟孩子说点儿新鲜的、他爱听的话题。
*方法3:不仅做朋友,还要做“大朋友”。
*2、做引路人——不迁就、不强制、重在引导。
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
”其实,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 “父母是孩子的未来。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每一任老师,*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广度”,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那么父母在扮演孩子引路人角色的时候,应采用何种教育方法才是正确的?对孩子有帮助呢?*方法一:少说多做。
教育专家曾以小学生为对象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千余份问卷调查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太唠叨”。
一些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出现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
更严重的是,因为父母唠叨而想自杀,自残或有杀人倾向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训斥孩子时不能排山倒海一顿发泄,教育孩子时也不要喋喋不休地没有休止。
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是做得很成功:*《和孩子一起上网》儿子最近整天泡在网吧,学习都顾不上。
从网吧找回儿子后,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教育。
儿子当场表示,以后再也不上网了。
看着儿子认错态度诚恳,我就没有再说什么。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又发现儿子正在网吧里兴致盎然地打游戏。
一顿训斥之后,儿子再次向我保证再也不去网吧了,并表示,如果还去,就让我剁掉双手。
于是,我们父子俩签了一份协议,按上了手印。
有了协议,我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儿子以后绝对不再去网吧了。
然而,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儿子的网瘾又犯了。
我再次在网吧里发现了他,痛心疾首的我把儿子带回了家。
而对协议,儿子苦苦哀求我不要砍掉他的双手。
面对满脸悔恨的儿子我也掉下了眼泪。
儿子如此管不住自己,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最后我去咨询了有关专家,并采他教给我的做法。
我花钱买了一台电脑,与儿子一起上网。
这样,我不但学到了很多网络知识,而且还可以对儿子上网的内容进行选择、监督,鼓励儿子应该上哪些网,指导儿子应该掏上哪些网,如何利用网络学习。
的确是这样。
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多做,一味唠叨是家庭教育最无力的表现。
*方法二:多侧面,少正面。
问大家一个问题,*故事《撕书中的秘密》如果你发现孩子撕了你刚刚给他买的新书,你会怎么做呢?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这样做:先是声嘶力竭地批评他,然后再强调书的价值:“新买的书你就撕破了,怎么不小心一点儿呢?你以为那是白来的吗?那可是我花了几十块钱买的。
”此时,孩子是否已经对你有了抵触情绪?是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为了制止孩子继续出格,父母势必会采取方式教育孩子。
这种不拐弯、“疾风骤雨”式的教育是最常见的方式。
我想说的是,此种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那么在这个角色中,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种温和可亲的姿态出现呢?还是孩子撕书,聪明的家长往往会这样做:通常他们会这样问孩子:“我看到你撕掉了刚买的新书,你不喜欢它了吗?”这时,孩子也许会点点头,或者说是不小心撕坏的。
然后,这些家长又问了:*“或者过几天你又会喜欢它呢!我们把它粘起来吧。
”当孩子发现家长并不因为他闯祸动怒,首先关心的是他的感受,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心理告诉家长。
这样,在负疚的心情下,他就有可能在以后认真保存大人送给他的礼物。
家长朋友不妨来做这样一个选择题:是“疾风骤雨”式的正面教育好呢,还是和颜悦色的侧面教育好?我想不用我再说,各位家长心里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
各位家长,*我相信既然你付出的是爱,一定不想收获孩子的恨。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就应该多侧面,少正面,避免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了孩子的感情,甚至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3、做心理医生——解决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难题。
一般说来,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理问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但其主要表现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3个方面:*(1)、焦虑。
(考试压力)即将面临小升初的高年级孩子,最明显的一个心理表现就是焦虑。
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担忧,担心考不好,担心考不上好学校。
*(2)、闭锁。
(封闭自我)如果父母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孩子进入高年级后,会锁上自己的心门,与家长越来越疏远了。
除此之外,孩子还把抽屉、日记本锁了。
如果有必要,孩子可能还会在离开家前把自己的房门也锁上。
总而言之,与孩子有关的一切,都被带上了“锁”。
这就是高年级孩子的又一心理表现——闭锁。
他们拒绝与家长流通,对家长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成天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形成了与外面世界的隔离。
*(3)、性敏感。
(驼背掩饰)出现对性知识的神秘、好奇羞怯,一方面生怕别人提及性问题,另一方面又希望听。
一位六年级女生曾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才12岁,胸部已经发育了,看看周围的女同学,她们和我都不一样,我感觉这很丢脸,该怎么办呢?老师,用驼背来掩饰好了?还是缠上布条呢?反正不能让别人看到我的与众不同。
老师你帮我想个主意好吗?在高年级阶段,上述心理问题比较明显。
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往往就会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
”作为孩子的心理医生,面对孩子的几种“心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方法一:焦虑——引导孩子打一场“无压力之战”*(1)家长不焦虑,孩子才不会焦虑。
*(2)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担心,并帮孩子化解。
通常情况下,高年级的孩子有了心事,很少告知父母,而是将其写在日记本上或是弊在心里。
这时,作为孩子的心理医生,就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担心,我认识的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故事《纸飞机》吃过晚饭,妈妈叫住欲往书房走的孩子,母女俩一同坐到沙发上。
妈妈首先开口了:“宝贝,这几天见你愁眉不展的,饭也不好好吃,是不是学习上有什么烦恼,能跟妈妈说说吗?”听到妈妈这样一问,孩子哇一声就哭了,哭得好伤心。
过了很久,等到孩子平静一些后,妈妈再次对孩子说:“我教你一个好方法,把你的委屈写在纸上,然后用剪子剪碎扔到垃圾桶里。
这样,你的烦恼就会没有了,心情也会好起来。
”有了烦恼,把它清晰地写要纸上,然后撕掉,扔到垃圾桶里,这确实是一种解压的好办法。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这样做,99%的烦恼都会因此消失。
这位妈妈的做法,与心理学上的研究是吻合的,因此成功帮助孩子缓解了压力。
*方法二:闭锁——给孩子绝对信任*偷看孩子的日记本。
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的日记本,咬牙切齿道:“你给我说说,这上面是怎么回事。
这么点儿的孩子不好好学习,知道处对象了?”*与孩子的关系疏远错不在孩子,而是家长的不信任把孩子推向了更远的地方。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亲子教育场景,常常在许多家庭中发生。
从某个角度讲日记、信件,现在还包括手机,都是私人的东西,不管你是不是父母,也不管你是不是出于爱护,你都没有权利不经过孩子的允许看孩子的日记。
当你发现孩子最近有些疑常时怎么办呢?你的办法绝不只是偷看孩子日记,我觉得还是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你可以谈出很多孩子日记上没有的内容,但谈话的内容一定要好好斟酌一下。
你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入手:比如你给孩子讲你在电视中、书中看到的一个故事,说故事时把你的观点告诉孩子。
如果你已经看了日记,请你一定做到:不质问孩子日记上的内容。
否则即让孩子觉得你偷看她的日记很可耻,也会让她觉得在你面前无地自容。
无论她做了什么,她都是你的孩子,你都要爱她,并且如果出现了不好的现象,也是因为你没有关心到造成的,当孩子需要你指引的时候,你不要用大吼大叫去伤害她,孩子在青春期里,你应该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方法三:性敏感——妈妈与女儿说“悄悄话”。
一般来说,女孩的青春期要早于男孩两年左右,大概从10岁-12岁开始。
因此,小学高年级的女生,将会经受来自生理上的突然变化,比如月经初潮、胸部隆起。
此外,她们的性意识也开始崛起,进而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
而由于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女孩还没有做好青春期到来的准备,再加上缺乏性知识,在这个时期她们会突然增添很多烦恼:面对月经初潮,她们常常会感到害羞或是不知所措,怕别人知道而难为情,有的还会感到恐慌,以为流血是因为自己得病了,甚至以为自己快要死了;面对隆成的胸部,她们会认为见不得人,并为此而感到害臊;她们会极度矛盾,一方面怕别人提及性问题,一方面又希望听;她们会为喜欢上异性而感到羞耻,认为这是坏女孩才会做的事;……过渡:青春期女孩,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内心充满了好奇,疑问和恐惧。
这时,她们会希望自己身边有“百事通”,能帮助她们拔开迷雾,揭开谜团,解决所有的困惑和烦恼的人,而这个人最好是妈妈。
我建议这堂课由妈妈来当主讲人,向女儿讲述“女人的秘密”。
*1、“好朋友”悄然来临——关于月经。
我在心理咨询班时有一位老师,她有一个女儿,我的老师是这样教育女儿的:有一次她来月经,被女儿发现了,问妈妈是怎么回事,用不用去医院。
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回避这个问题,会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就懂了。
认为很多事都会无师自通。
事实上,在孩子受到困惑的时候,真的需要我们这个妈妈来帮助。
我的老师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向女儿传授青春期知识的机会,就和孩子从科学的角度讲了月经的形成,然后告诉孩子,其实这是每个女孩子都会经历到的,它就像你的身体会长高,你的牙齿会更换一样正常,不用担心害怕。
然后再告诉她经期怎样护理。
试想一下,有这样的教育孩子一定会科学地面对很多事。
如果你懂的知识很少,怕给孩子说不明白,或者不好意思说,还有一个好办法,给孩子买一本青春期的书,比如《青春期妈妈说给女儿的悄悄话》、《青春期男孩的秘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放在他的床头,相信他会在需要的时候认真地读,这些是科学的,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