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大解析-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近几年,由于高考强调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较深层次分析的试题不断涌现,其中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比重的加大,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确凿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简易作出判断。
例题: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巨大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拥有强健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健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美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博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A.妨碍了海外贸易B.妨碍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国土特产滞销C.妨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抵御了外国殖民势力侵入
模拟演练:
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例外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例外
C.两国改革力量和开放势力力量对比例外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例外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有危机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严重的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处于开放社会富强时期
B.开放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健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开放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
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
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
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
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消除了竞争
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狂妄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优秀
1.C此题中最大的干扰项是B,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例外“应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A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它在开放社会衰落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C、D三项是其客观的积极作用,但在开放时代,维护国家统一是最严重的。
3.BA、D两项的表述不确凿,C项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对反侵略战争不起严重作用。
4.B旧三民主义对于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进行反清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很难将革命推向新高潮。
在此题中A、C项的产生都是由旧三民主义局限性形成的,而D项是旧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5.B“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是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前提,根据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提出的,是实事求是的详尽体现。
6.B垄断组织产生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改变,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动。
而垄断组织产生后,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7.D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这是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基础和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