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试卷九年级)22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九年级)22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皆朝()于齐期()年时时而间()进窥()镜2、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3、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朝:fú穿戴B.时时而间进间:jiàn间或、偶然C.能谤讥于市朝谤:bàng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D.期年之后期:jī不到一周(年)4、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5、词类活用。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______语,“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____________用法,“美我”即“_____________”)③臣之妻私我。

(私:名词用作_____词,“_________”)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________用法,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4)虽欲言,无可进者(5)此所谓战胜于朝庭(6)王之蔽甚矣7、与选段内容和写法不符的一项是()A. 邹忌欲言劝谏大事,但却从家庭琐事谈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心理人情相通的角度,最终达到进谏成功的效果。

B. 齐王决定纳谏,谏分三种,赏分三种,不到一年,即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C. 邹忌运用类比推理,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求王而王亦受蒙蔽,国事、家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D.由于齐威王能虚心纳谏,所以齐国不战而胜,燕、赵、韩、魏都纷纷主动前往齐国拜见齐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王之蔽甚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暮寝而思之。

B. 燕、赵、韩、魏闻之。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宋何罪之有?9、选出对加点的词的解释和感情色彩分析正确的一项()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A. “刺”,指责,含贬义;“谤”毁谤讽刺,含贬义;“谏”,下对上的劝告,是中性词。

B. 这四个词都有指责议论的意思,在文中都没有贬义。

C. “刺”“谤”“讥”含有讽刺的意思,是贬义;“谏”,劝告,没有贬义。

D. 这四个词在文中都有指指责讽刺,都是贬义词。

10、请列举一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11、填空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12、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

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13、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陈涉者,阳城人也()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二、文言文阅读。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2、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C.朝服衣冠服:衣服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朝廷3、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忌不自信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又弗如远甚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A.以勇气闻于诸侯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5、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6、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9、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10、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二)江乙对楚宣王《战国策》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下列句中加黑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求百兽而食之天帝使我长百兽子无敢食我也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

1、yì,zhāo,cháo,jī,jiàn,kuī。

2、D3、D4、D5、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意动用法,“美我”即“以我为美”)③臣之妻私我。

(私:名词用作动词,“偏爱”“偏袒”)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6、(1)邹忌身长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2)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交谈。

(3)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缺点),使我听到的。

(4)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5)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6)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7、A8、C(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B10、如门庭若市。

11、①国别体《战国策》。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2、察纳雅言13、①的人②的原因③人的④的话、的事情⑤的原因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⑧的禾苗二、文言文阅读。

(一)1、A2、B3、A4、C5、D6、B7、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8、“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9、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10、那句俗语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

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二)1、B 2、B 3、B。

相关主题